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亲疏远近看躬耕地!

标签:
躬耕历史隆中三国诸葛亮 |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
诸葛亮曾隐居躬耕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哪些好友?建立了哪些人际关系?在诸葛亮一生中他更亲近襄阳还是南阳?下面就从这一角度探究一下真实的躬耕地在哪里。
首先,诸葛亮的老师、好友、家属等关系网主要都在汉江以南的荆州,从无史书记载诸葛亮在汉江以北的南阳宛城有人际往来。
-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硃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按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史书记载,年少的诸葛亮随叔父投奔驻守襄阳的荆州刘表。在襄阳游学期间,他结识了好友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和孟公威。
- 据《襄阳耆旧记》记载:“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司马德操尝造公,值公渡沔祀先人墓操径入堂上呼德公妻子使作黍......又载:“刘备访世事于德操曰......此间有卧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诸葛亮以师礼侍奉襄阳名士庞德公,还在襄阳结识颖川名士司马徽,并得到司马徽向刘备推荐:“此间有卧龙、凤雏。”显然是指襄阳一带。
- 《襄阳耆旧记》又记载:“(庞德公)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此外,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蒯褀。蒯褀为襄阳望族蒯家子弟,其兄长蒯越曾帮助刘表平定荆州,是刘表的心腹。
- 《襄阳耆旧记》记载:“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咲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又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彥为沔南名士,而黄承彥的岳父蔡讽也是襄阳的名门望族。由此诸葛亮与荆州刘表、襄阳蔡瑁成为了亲戚。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到,诸葛亮有意无意建立的关系网都在汉江以南及襄阳一带。在襄阳的荆州刘表以及襄阳望族蔡家的蔡瑁成为诸葛亮姨父;汉南名士黄承彥成为岳父;襄阳望族蒯家的蒯祺、庞家的庞山民成为了姐夫;襄阳名士庞德公、在襄阳的司马徽成为老师;在襄阳游学的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和孟公威成为了好友。凡此种种都是诸葛亮长期生活在汉江以南及襄阳附近的有利证明。那些说南阳宛城所谓卧龙岗是躬耕地的人请说说看,诸葛亮躬耕十年在宛城一带认识了哪些人?建立了那些人际关系网?难道诸葛亮在躬耕十年里只是埋头种地吗?
其次,诸葛亮更亲近汉江以南的荆州人士,而明显疏远江汉以北的南阳人。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推荐了四个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除郭攸之为南阳人外,其余三个向宠为南郡襄阳人、费祎江夏鄳县人,董允南郡枝江人,都是汉江以南的荆州人。其中军队将领仅襄阳向宠一人。诸葛亮大有培养襄阳向宠,让其未来掌握军权的意图,可见其对襄阳人的信任。而在其推荐的三位文臣之中费祎、董允都是后来的蜀汉丞相,成为重臣,《三国志》都单独的传记。唯独南阳人郭攸之,仅在《出师表》中有个名字外,就不知所终了!
- 再看马谡,襄阳宣城人,《襄阳耆旧记》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善与人交好论军旅,亮深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亮犹谓不然....”
刘备认为不可重用的襄阳人马谡,诸葛亮却深为器重,而且对刘备临终之言不以为然。
- 刘备器重南阳人李严,《三国志》记载:“拜(李严)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
南阳人李严与诸葛亮都为辅政大臣。但是后来这位与诸葛亮地位相等李严却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刘备不认可的诸葛亮器重,刘备器重的诸葛亮反对。难道是诸葛亮反对刘备吗?当然不是。其实更多的恐怕是因为诸葛亮对襄阳人更加亲近、更信任罢了!
- 南阳人魏延,《三国志》记载:“魏延义阳人......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多次反对魏延分兵奇袭潼关,除了诸葛亮用兵谨慎外,多少与其不够信任南阳人脱不了关系。要知道诸葛亮重用刘备认为言过其实的襄阳马谡,甚至让从未独立带兵的马谡守重镇街亭,这所冒的风险远比分兵奇袭要大得多!从中明显可看出亲疏之别。
- 还有襄阳人杨仪,《襄阳耆旧记》记载:“为蜀相诸葛亮长史,加绥军将军。亮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榖,不稽思虑须臾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故尝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史书记载诸葛亮对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采取“不忍有所偏废也”的态度。表面上看是一碗水端平,可实际上呢?要知道当时魏延已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仅从爵位上讲就与诸葛亮的武乡侯平级。而杨仪仅为杂号将军的“绥军将军”以及“中军师”这一丞相府属官官职。相府属官与侯爵、大将军一碗水端平,这本身就是一种拉偏架的态度。还是亲疏有别啊!
此外,诸葛亮丞相府的属官也多用汉江以南的荆州人士。
- 如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向朗是襄阳人,丞相主簿杨顒是襄阳人,丞相参军马谡、廖化是襄阳人,丞相掾属董恢也是襄阳人。而诸葛亮大加培养的接班人蒋琬也曾任丞相府属官东曹掾、长史等职,虽然蒋琬是荆州零陵人,但也是汉江以南的荆州人。
-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明确表明当时“荆州北据汉沔”。荆州仅能凭汉水据守,汉江以北宛城一带的南阳郡根本就不在荆州控制范围之内。这样算来,诸葛亮主要人际关系都在汉江以南就不足为奇了。
再来看看,襄阳人和南阳人对待诸葛亮的态度。
- 《三国志》记载:“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
襄阳马良在信中称诸葛亮为“尊兄”,其亲密同程度可见一般。
- 《三国志》记载:“(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南阳魏延则说诸葛亮胆小怯懦。背后说顶头上司的坏话,可见没把诸葛亮放在心里。
- 《三国志》记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原本后主刘禅不愿给诸葛亮立祠庙祭祀,后来经过襄阳人习隆、向充向后主上表请求,后主才于景耀六年同意在沔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武侯祠。而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过去30年。30年后只有襄阳人还记挂着诸葛亮,只有襄阳人还想着为诸葛亮修祠立庙。在那个所谓躬耕地的南阳宛城有谁还记得诸葛亮?有谁为诸葛亮进过言、说过话?南阳人只是编造了一个黄权建武侯祠的谎言罢了!实际上黄权也是四川人不是南阳人。从某种角度上讲第一个为诸葛亮建祠的就是襄阳人!
最后再看一则襄阳人和南阳人对待诸葛亮儿子的记载。
- 《三国志·宗预传》:“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宗)预,欲与(宗)预共诣瞻许。(宗)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襄阳人廖化邀请南阳人宗预一起登门拜见统领朝政的诸葛瞻。南阳人是什么态度?“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南阳人宗预不屑于见诸葛瞻!而襄阳人廖化则主动上门拜见。
襄阳人和南阳人对待诸葛后人的态度谁亲谁疏不言自明了吧!
总结一下:
诸葛亮在汉江以南及襄阳一带建立了广泛的关系网。上层有刘表、蔡家、蒯家等襄阳高层大族。中层有庞德公、黄承彥、司马徽等名士,民间还有石广元、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以及襄阳本地马良等文人。而汉江以北的南阳宛城一带,没有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什么人际关系存在。
诸葛亮与汉江以南的荆州士人,特别是襄阳一带的士人亲近,与汉江以北的南阳宛城一带的士人疏远。
襄阳人对诸葛亮及其家族感情深厚。中国第一个武侯祠就是在襄阳人习隆、向充的大力请求下才得以建造。襄阳人廖化尊重诸葛亮后人,还主动上门拜访。而南阳人宗预则蔑视诸葛亮后人,不屑与之来往。
综上可知,汉江以南的襄阳与诸葛亮感情深厚,汉江以北的南阳与诸葛亮关系疏远。如果诸葛亮躬耕十年真的是在汉江以北的南阳宛城所谓卧龙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300多里外的襄阳更有感情呢?
显然,所谓的躬耕之地绝不可能是汉江以北的南阳宛城卧龙岗,只能是汉江以南的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正是因为隆中离襄阳近,所以诸葛亮才对襄阳更有感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