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南阳人称卧龙岗也叫隆中,所以史书中的“三顾诸葛亮于隆中”是指南阳卧龙岗。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其实这就是李逵和李鬼的关系,李鬼即使改名叫李逵,他也不是真李逵!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400295314d4d0d2b63b
三顾茅庐
-
历史上确实有卧龙岗“亦隆中”的说法。最早的说法出自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向朝庭请求赐予卧龙岗武侯祠庙额和春秋祭祀时,曾提到“(卧龙岗)此亦隆中地。”该内容记载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以下简称“明嘉靖碑记”)并收入《明嘉靖南阳府志》中。
-
此后明代学者叶桂章在《武侯记》中说:“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候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
再后来有清代学者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以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这是能查到的所谓卧龙岗“亦隆中”的确切记载。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400327231cfa6b2888c
三顾茅庐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
其二,所谓“亦”隆中,很显然是相对于“真”隆中而言。正因为之前早就存在一个“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真隆中”,卧龙岗才会以也是隆中的“亦隆中”自称。
-
其三,卧龙岗因何原因叫“亦隆中”呢?真如叶桂章在《武侯记》中说“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吗?当然不是,去过卧龙岗的都知道,卧龙岗只是一个小土包,根本算不上“中岗隆起”。其实徐学谟在《游隆中记》中也说得明白“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而明代另一位学者杨尔曾在《海内奇观》中则记载“南阳西八里则卧龙冈草庐祀诸葛武侯……冈仅仅与人首齐,非幽岑谷“。可见卧龙岗仅是个一人多高的矮小土包,根本不是因为地势原因叫隆中。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400438030b46953c827
隆中对
-
其实真实原因在“明嘉靖碑记”中记载得很清楚,在这篇向皇帝上奏请求赐予卧龙岗武侯祠庙额和春秋祭祀的文件中记载:“(卧龙岗)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
-
我的天啦,原来如此啊!在这份奏给皇帝的正式文件中明确承认卧龙岗成为“亦隆中”的原因是襄阳的真隆中在秦时属南阳郡啊!也就是说襄阳的真隆中如果在秦时不属南阳郡,那么卧龙岗也就不会“亦隆中”了!这是什么逻辑啊?其实就是躬耕之争的逻辑呀!卧龙岗只有亦隆中了才会符合“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的历史记载嘛!——即卧龙岗的“亦隆中”就是躬耕之争的产物!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400242770180f89600d
《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
通过以上历史记载的综合分析可知,明清两代突然冒出来的“卧龙岗亦隆中”的说法,其实就是卧龙岗附会秦时已属南阳郡的襄阳隆中而来,这一点连卧龙岗方面也承认并记入“明嘉靖碑记”,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混水摸鱼抢躬耕地嘛!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是真躬耕地需要附会他人之名而"亦隆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