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十景”是抄袭自隆中!

标签:
历史躬耕隆中三国诸葛亮 |
分类: 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 |
http://s13/mw690/001x5zsAzy7ioXcLlhi6c&690
隆中和卧龙岗都自称自已是真躬耕地对方是假的,并都在各自景区开发出所谓“十景”,而且名字几乎相同。隆中“十景”包括草庐亭、抱膝亭、梁父岩、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半月溪、老龙洞、武侯祠、三顾堂。卧龙岗十景包括诸葛草庐、抱膝石、梁父岩、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古柏亭等。这其中除了武侯祠、三顾堂和古柏亭、野云庵不同外,其它基本相同,只是名称有细微差别。现在本人就探寻一下这十景最早的出处来发现真实的躬耕地到底是哪里。
首先,两地都有草庐亭和诸葛草庐,显然都出自“三顾茅庐”!
但“茅庐”到底在哪里呢?晋《蜀记》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东晋《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里说的都是隆中。但卧龙岗方面不认可,这一块有争议,不能做为草庐原始地点的依据。”
第二看、纪念诸葛亮抱膝处的“抱膝亭”和“抱膝石”。
诸葛亮"抱膝"的事迹最早出自三国时期鱼豢的《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诸葛亮抱膝发生在建安初他在襄阳游学之时,而汝南孟公威思乡,欲北归汝南,也表明当时他和诸葛亮都在汝南以南的襄阳一带,而不是汝南以西的宛城一带。
可见抱膝石就该属于襄阳隆中,而不属于南阳卧龙岗。这就是隆中抱膝亭最早的出处,而卧龙岗抱膝石应该是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抱膝事迹的演绎,此后的史料中也没发现卧龙岗与诸葛亮抱膝发生联系的记载。
第三、看梁父岩。
典故出自诸葛亮作梁父吟。《三国志》最早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在此加了一个注解“《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又东过襄阳县北。”《水经注》最早提出诸葛亮梁父吟的具体地点,在今襄阳隆中边的乐山,此后这一说法反复被各种史料引用。
由此可见梁父吟的发生地就是在隆中附近而不是在卧龙岗,而史料中也没有关于卧龙岗与梁父吟有关系的其它记载。
也就是说梁父岩也是属于襄阳隆中。
第三、看六角井或诸葛井。
隆中六角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可见诸葛井最先指的就是在襄阳西二十里,习凿齿号曰隆中的诸葛亮家。
卧龙岗诸葛井则最早出于元代程巨夫的《南阳书院碑记》“南阳城西五里,有冈阜隆然隐起曰卧龙冈,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
这比隆中诸葛亮宅的诸葛井晚了近千年,而且仅为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宅”,因此附会的成份居多。
此后两者都不断出现在明清史料中,特别是《大清一统志》将两者同时收入。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清一统志》中同时提到了隆中抱膝石、诸葛井和躬耕田,而卧龙冈则只提到有诸葛井。
第四、看其它十景。
隆中十景最早记载于《明万历襄阳府志》中。该志在介绍“隆中山”和“诸葛亮宅”时都提到隆中十景:“有十景曰三顧堂、六角井、古栢亭、躬耕田、梁甫岩、抱膝石、老龍洞、小虹橋、半月溪、野雲庵”。该志书还收录了明成化年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维修隆中武侯祠后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每景一首共十首。还收录了明代王越描写隆中十景的诗歌,也是每景一首共十首。此后明万历天启年间文学家袁中道在《珂雪斋集》中提到“隆中即今襄阳伏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景有八所谓三顾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也,讯所云草庐处已为王家幽宫矣。”
从以上记载来看,隆中原来的十景中就包括了古柏亭和野云庵,后来因损坏,未能维修,最后退出了隆中十景中。
再看卧龙岗十景。《明嘉靖南阳府志》、《清康熙南阳府志》、《清嘉庆南阳府志》都只提到诸葛草庐和诸葛井、而到了清康熙五十年南阳知府罗景根据一题咏“卧龙岗十景”的石刻,修建了卧龙岗十景。当时的十景包括“草庐、诸葛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崕、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不久之后又增修了三顾堂。后来罗景将卧龙岗十景及修建过程编入了他主持修撰的《卧龙岗志》中,这也是卧龙岗十景这一称谓首次出现在史书中。此后《光绪南阳县志》也记载了罗景修卧龙岗十景这件事。对比发现罗景修建的卧龙岗十景除了诸葛井的名称有差别外,几乎和明代隆中十景一模一样。
由此可知,隆中十景最早出现的年代应为明朝成化年间,而卧龙岗十景能确定的具体建造年代是康熙五十年,比隆中整整晚了两百多年。至于所谓“卧龙岗十景”的石刻并无实物流传下来,而在之前的历代史料中除了草庐和诸葛井之外也从未记载过卧龙岗曾经有其它“十景”,因此只能当故事听听,并无实据。
综合以上史料可知,"十景"最早出现在今襄阳隆中,特别是抱膝石、梁父岩、诸葛井本来就是发生在襄阳隆中的事迹,而且隆中十景的历史记载也都远远早于卧龙岗!很显然源发地就是襄阳隆中。根据《光绪南阳县志》记载“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
http://s6/mw690/001x5zsAzy7ioYgtD7L15&690
南阳县志也终于承认,南阳卧龙岗只是“筑居以像”隆中!!即卧龙岗"十景"是抄袭隆中的而已!
现在就请问一下,如果隆中不是躬耕地,那卧龙岗又从哪里抄来"十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