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1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水的声音很美
本来,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已经令某些人不快了,这次她未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应在意料之中。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因为在评审过程中“没有任何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导致屠呦呦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无缘。
如果没人推荐,再优秀的科研成果都将没机会获奖。这样的评选机制是否存在问题?
屠呦呦在国外吃香在国内受冷的景象,其实就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幅肖像图。
这几十年来,国人最追捧的学问就是关系学,科学界也不例外。不去拉关系,只知道埋头搞科研的人的贡献越大,越容易遭到同行嫉妒。屠呦呦一直被一些人吹毛求疵,连院士都评不上,据说袁隆平也是一位只知道工作,不太会应酬的人,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是院士,后来此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院士评选机制遭到诟病后,上边打了招呼,袁隆平才评上院士的。
再则,屠呦呦的青蒿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发时间都在“前30年”,那个年代的成果是否早已经在某些人的心中打上了“不能获奖”的烙印?也未可知。
屠呦呦和袁隆平都是注重开发实用技术并致力于推广应用的朴实无华的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据披露,他(她)们好象不怎么热衷于写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这也是他(她)们不被中国科学界、学术界认可的重要原因。
国外权威机构统计,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亚于欧美学者,可是象屠呦呦和袁隆平这样能做出造福人类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的人却少得可怜。
一个学者,能做到论文(理论)和成果(实际)双丰收当然好,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呢?这种情况下理应以实际成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才是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这一点目前中国还办不到。
中国历来不缺高谈阔论、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中国缺的是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发明家。
如果中国的科学体制不改变,则类似屠呦呦这样无留洋经历、无博士头衔、无院士身份的“三无”学者将始终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