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初创时期的艰苦生活(文图)

(2012-06-10 23:25:24)
标签:

里庄

gb2312

黑体

楷体

宋体

杂谈

分类: 历史时空

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图文连载19)

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

《人民日报》在里庄初创之时,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饭以小米为主,开始时一日两餐(一些承担繁重体力工作的工人除外),主要是小米稀饭或是小米捞干饭,偶尔吃上一顿馒头。到1948年秋天以后,供应情况好转,逐渐转为一日三餐,细粮也增多了,但仍以粗粮为主。一开始很少吃到肉,也没有新鲜蔬菜,几乎天天吃萝卜条,土豆成了比较稀罕的东西。

报社人员就餐打饭时,由一名炊事员用小铁锤敲击悬挂在树上的一小截铁轨,每人有打饭专用的小木牌一个,一个人两个粗磁碗。打上饭以后,只要不是阴天下雨,大家喜欢到伙房院外的大树下,三五人一摊儿围蹲着吃。里庄东头有个碾粮的场院,报社进驻后,在那里支起了一个篮球架,年轻工作人员大部分在里庄打过篮球。

两大报社人员刚进驻里庄和东焦村时,由于人员多,住房比较紧张。很多村民就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报社人员住,自己一家人挤到偏房或搬到其他人家里暂住。当时也有很多村民为报社直接服务,如手摇印刷机印报,运送纸型,送报等。

在里庄,报社编辑部的油灯总要燃到次日凌晨,报上胜利的消息越来越多。虽然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都知道,马上就要迎来全国胜利了,这是胜利来临之前最后的艰难,所以大家的心情很振奋。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5/11/639511_22762c0b4cba0baa305020a7ab44bbbf.jpg

工作人员在一位康姓老乡家里发现了这块保存了63年的木匾,除被烟熏显得陈旧之外品质完好,弥足珍贵。这是里庄小学于1948年赠送给人民日报的。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5/11/639511_da4bb15b7b3f3d832f439793f5227785.jpg

清整后的木匾已悬挂在人民日报里庄旧址4号院,供游人瞻仰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5/11/639511_d6120f6fd68336e434586052dd69a664.jpg

75.照片:人民日报的印刷工人。中间穿深色大褂的是曹德贵,余者不详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5/11/639511_ec399896912a02ad5c315cb3dc6d99f5.jpg

76.照片人民日报送报途中的发行员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205/11/639511_05b38ba64d4465ee0d514429e20b940f.jpg

77、修复后的人民日报旧址——邓拓院前的碾盘。据传,这个碾盘已有180年历史,是当年嫁到里庄的一位新媳妇的嫁妆,里庄的乡亲们可以免费使用,但牲口粪便归主人作为上地的肥料。人民日报在里庄期间,这里成了领导议事和编辑记者们聊天散步的场所。

人民日报里庄旧址修复布展筹备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