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的危害

http://s15/bmiddle/53bf609dg99a82a92336e&690
什么是依赖?
成因
由于依赖父母的行为是长久养成的习惯,想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个改变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
分类
依赖应该分为两类,分别为主观依赖和客观依赖。
主观依赖
主观依赖为自己的价值要依赖他人肯定,没有自信的表现就是意志较弱,心里需要依赖外界人与物来帮助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客观依赖
客观依赖,比如各种物质,包括食物、毒品、金钱。主观和客观依赖也是同时存在,主观依赖的同时客观上也依赖,客观依赖的同时主观上也有依赖。当主观上不在依赖时,客观依赖就不存在了。主观完全独立了,客观依赖就转变成一种支配。
依赖心理完全可以克服,人最终的成功就是发现自我的独立性。一个人意志应该是独立的,不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独立是从心理开始。人的意志也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无依赖的。
主要特征
依赖心理的主要特征:①在得到他人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让别人为自己作重要决定。②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③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④为讨好他人过度容忍,甚至放弃原则和自尊,做自己不想做的事。⑤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安和无助感。⑥当与别人的亲密关系中止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接受分离。⑦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危害介绍
依赖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关于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随帮唱影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依赖性强的人喜欢和独立性强的人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告别依赖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应做到以下三点:1.要认识依赖思想的危害: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要主动告别依赖;2.要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要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克服办法
一是克服依赖习惯。分析一下自己的事情中哪些应当依靠家长和老师,哪些应由自己决定,从而自觉减少习惯性依赖心理,自己作出正确主张。如自己决定有益的业余爱好,自己安排和制订计划等,由依赖转变为自主。
二是增强自信心。有依赖心理的人缺乏自信,这往往与童年时期的不良教育有关。例如,有的父母、长辈、朋友往往说些“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对这些话,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然后一条一条加以重新认知,逐渐培养和增强自信心。
三是树立奋发自强精神。常言说,温室中长不出参天大树。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时代变革,在激烈竞争中摔打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是培养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设想,一个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时时事事靠别人指点才能过日子的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