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说他爱好旅游而不懂等高线地图的话,那无疑是个笑话。一般的地图是平面地图,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标识出两地的距离及道路、地名等,总之属于二维范围,这种地图在平原上用已经足够了,但如果我们位处山区的话这样的地图对我们却是毫无用处,因为在山区从此点往彼点很有可能中间是悬崖峭壁,从平面卫星地图看却似乎可一蹴而就。为弥补二维地图的不足,出现了三维的等高线平面地图,它用代表同一海拨高度的等高线来标识地图某处的高度,等高线是一个个闭合曲线,同一曲线的各点海拨高度等高,如果等高线密集,则极小的平面距离内高度相差巨大是为悬崖或陡坡,等高线相距越远则坡度越缓。从等高线形状我们还可看出山谷或山脊、河流等。总之,通过等高线地图我们脑海中可具体浮现出山势起伏的具体形象来,以下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断:
对于一个好旅行的人来说,旅游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早在数年前,我每次外出旅行必带谷歌卫星地图截图,但很多情况下如上篇博文:"二探桃坪(下)"中引用的桃坪卫星地图很难判定那个盆状地是谷地还是高地。实际上那个图中明亮凸显的部分反到是低地,而阴暗的部分反到是高地呢!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带等高线的卫星地图那就太完美了,终于,这种地图被我找到了,请看下面这张带等高线的桃坪卫星地图!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一
如果使用纯卫星地图可能会带来错误的研判,譬如本地小西天(图中标记的奶奶顶)的纯卫星图(图二),仅从地图上看,似乎任何两点间的穿越都不是什么难事: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二)
但如果我们在同一卫星图上标记出等高线(图三),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近在咫尺的点实际上是不可能通过的,由此可知,在山区,没有等高线的地图其实就是废图一张!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获取一个地方的等高线卫星地图的(全免费):
登录 乐图网站: http://www.gpslook.net/outdoor/index.html
(或 www.gpslook.net)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点击该网站顶端右侧的“注册”,注册完后记住密码和系统给的乐图号,第一次运行软件要用它们的。
2.点击该页(如上图)蓝色字“桌面版下载(适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安装运行。第一次运行界面如下图: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四
于上图左击地图则出现上图下方的黑条,出现“开始”、“快捷”选单。首先点击“开始”选单,则有下图选择项出现: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五
点击上图的那个蓝色地球(选地图)图标,则出现下图选项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六
点击“图六”选项中的“户外地图”并确定,则出如下图: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七
点击确定,系统自动下载、安装等高线图,如下图示: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八
感觉此图用处不算太大,此时点击地图,则如“图四”所示那样出现“快捷”项,点之则现下图: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九
点击上图中的图层,则现出下图选项: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
选择上图中的卫星地图及“地名”,点“确定”,此时方出现带等高线的卫星地图,如图一、图三所示那样。
下面我们看一下如何对等高线地图进行研判
概念: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图。在地图上,把陆地表面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叫等高线。同线等高。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之间的差额(即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不能交叉,但在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出地形坡度的大小。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上述,其实我们不但能知道坡度、地形高低等情况,还可从中了知地貌等情况: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谷和山脊简单的区别方法: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是山脊,向高处突出的是山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山谷,就是两侧较高,而中间较低,并且从中间越往山谷里走海拔越高(只是仍然不如两侧高),反映在地形图上就是等高线成“几”字的突出状,并且向海拔高处突出(因为山谷越往里走海拔越高),这样就可以判别了。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示坡线、分水线、集水线垂直相交。
(2)、等高线注记的字头应趋向高处,字列平行于等高线。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脊的判别方法类似,只是向海拔低处突出。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高整也相同。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 [转载]带等高线卫星地图的获取与研判!](//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