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记汉中一日游

(2022-12-14 16:30:04)
标签:

汉中

武侯墓

定军山

山河堰

热米皮

六月中旬,我从西安到了汉中。关中平原到汉中平原,最为艰险的就是穿越秦岭。前两天,一个大哥带我进秦岭,开着一部四驱皮卡,在秦岭人迹罕见的路上跑了一天,清晨出发午夜返回,大山的恢宏、山谷的深幽,人的渺小,身在山中才能感受得到。

西安北站坐高铁,七十分钟,抵达汉中火车站。秦岭,不过就是二三十分钟,却也是诸葛亮终其一生,也翻越不过的坎。

 

汉中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在古汉台遗址上修建而成。古汉台是刘邦被封汉王时的行宫,两千年后原址上仅残存了夯土台基。

汉中站到博物馆只有三公里路程,出租车不到十分钟。老城区的路都不宽,北大街、东大街这样的主干道,都只是双向四车道,其中两条车道还是非机动车专用。路上能看到新的高楼大厦,更多的是三五层的旧楼房,临街还很多黑瓦砖墙木门窗一两层高的店铺,略显破旧,和路旁粗壮的香樟,刺槐,梧桐一起,让人记得这是有历史,有记忆的老城。

 

博物馆如同一小型园林公园。大门是仿古建筑,青色的琉璃瓦,有一隶书门匾“古漢臺”,侧面一小牌匾才注明“汉中博物馆”。进了大门就是望江楼,也是很有古韵的八角宝塔形建筑,高三层,始建于南宋,现建筑为民国时期所建。

我来汉中博物馆是为了著名的石门十三品。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十三品是13件摩崖石刻的合称。蜀道一般分两段,第一段从关中平原翻越秦岭到汉中平原,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第二段从汉中平原翻越大巴山到川蜀,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褒斜道是沿用最长的古蜀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安排赵云兵出褒斜道佯攻关中;而最后一次北伐,主军就是出褒斜道,可惜壮志未酬,星落五丈原。

 

其中石门隧道是东汉年间所开,十三品之一的《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记录的就是表彰司隶校尉犍为人杨孟文修复褒斜道、凿通石门隧道的事迹,是汉隶中的精品。

对于我这样看热闹的人,看的是《玉盆》和《衮雪》。“玉盆”和“衮雪”四字分别镌刻于河中巨石上,相传为张良和曹操手书。

 

看了石门十三品,约一车子去勉县武侯墓。汉中平原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东西约100公里,汉中在中部略偏西,勉县在平原最西处,距离三十多公里。

车子穿行在平原上,农田,村庄,城镇,河流,以及南面起伏的山峦,窗外的风景不停的重复着,前方大山慢慢变大变高变得雄伟,山体皱褶也从朦胧变得清晰。勉县在平原边缘,大山之下,西北方的祁山道与西南往广元的金牛道在这里交会,定军山在县城南面五公里处,和阳平关一起扼守着祁山道和金牛道。武侯墓就在定军山下。

墓园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整修的,黑瓦红墙,门口镇守着两只石狮子。我进大门的时候,刚好有个女儿和父亲推着坐轮椅的妈妈出来,除此以外看不到其他的游客了。过了一道种满树的小土梁,一条小河流,就是大殿了。诸葛亮端坐在奉台上,身后四幅屏风式壁画,上方藻井有两圆形彩画,正中央是乾坤八卦图。左前方站立的是关兴,面白唇红;右前方站立的是张苞,怒睁园眼,血盆大口,肤黑如漆,颇为喜剧效应。

大殿后是墓碑亭。亭后就是主墓。《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墓冢高六米,绿草如毯,四周以汉白玉护栏围护。园内还有20株埋葬诸葛亮时所植下的柏树,1700多年历史了,就在墓冢后还有两株桂花树,也是1700多年,主干粗壮,外表斑斓,枝繁叶茂。古树遮盖下,园内更显幽静。

据说这两株桂花还能结籽,来的时候想不知道是否有机会捡几颗回家培育。在园区走了一圈,地面甚是干净,偶见一二落叶而已。看到一打扫卫生的阿姨,过去和她打听桂花籽的事情,她说好几年才结一次的,也没人专门收起来。看来是没有这缘分了。

 

出了墓园大门,走到路边,隔着稻田,远眺定军山。山不高,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个个的小山头,自西向东逶迤十来公里,山下都是稻田,村楼。看不出哪里是古战场,自然也找不到黄忠阵斩夏侯渊之处。

 

原本以为这里不好联系网约车,没想到一下单,立马就有司机接了,看定位是定军山下武侯墓旁的村子。

司机大哥五十来岁,胖胖壮壮,一脸和善,说话也浓浓四川味,不过比打扫卫生的阿姨强了很多。聊起来,他说就是定军山下的人,年轻时顶老爸的班在煤矿工作了几年,煤矿倒了后跑去了陕北煤矿干了一年,又累又辛苦就回来了,回来后就没再出去了。

他对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老汉儿(父亲)和妈都是退休的,有退休金还有医保,看病住院不用花钱。大哥原来在县城做公务员,现在退休随儿女去山东了,爸妈有啥事他也会出钱。”

“我呢,从陕北回来就开三轮车,你知道那个三轮车吗。”我说知道,十年前在绵阳还坐过。他说是,“回来就开始跑三轮了,这几年就买了部比亚迪跑网约车。”

我问他:“跑网约车不是得在城镇之间来回跑嘛,怎么我看你接单是在村子里。”

“爸妈都不需要我出钱,菜也是自己种的,我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还做饭照顾我。平时睡醒就跑几单,下午没事了就回村里打麻将,今天手气不好,看到有单就接了。”

“我老婆?她在浙江照顾孙子,女儿嫁到浙江去了,女婿开了一家厂子,女儿也帮忙管理,没时间照顾孩子,老婆就去照顾孙子了。本来叫我一块过去的,我想去了还要照顾人,就说要留在家照顾爸妈。”

我说,“你是因为在家有爸妈照顾,舒服自在吧。”司机大哥笑着说是,脸上有自得之色。我看他的样子,忍不住调戏一下他“你这样的状态,估计还有个女朋友吧,所以老婆叫你去浙江你都不去”。司机大哥嘿嘿笑了,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司机大哥还说他年轻的时候去过广州,待了半年就回来了。很多四川人都会混淆广州和广东,问了一下,果然如此,他说去的是广州的东莞,我也没纠正他。他说广州的烧鹅好吃,尤其是配着啤酒,真的是巴适。

我问他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怎样。他说除了一些老板,没有什么高收入的工作,一般政府公务员,普通国企员工的,也就是四五千一个月,普通打工的就两千多到三千多。虽然收入不高,但是都喜欢吃吃喝喝,打牌喝茶,安逸过日子。历史上,从秦汉到元初,除了唐代外,汉中基本都是被以巴蜀为中心的行政区域所统辖,后来,统治者为了防止四川借大巴山和秦岭割据,将汉中分为陕西所管辖。汉中南部的大巴山一般海拨在1000-1500米之间,和秦岭相比更容易翻越,汉中人与四川的贸易往来,沟通互动更多,语言、文化、饮食、风俗人情上都和四川很像。尤其安于现状,懂得享受的生活方式,和四川人如出一辙。

司机大哥还说虽然当地收入不高,但是都喜欢攀比:“也不知道汉中人是怎样过日子的。钱不多,但是普通的请个客吃饭都要上档次,烟要中华,酒要剑南春,起码也得西凤的华山论剑。”汉中虽然整体经济收入不高,但是有秦岭北阻寒风,汉中平原冬日河水不冻,耕地集中,灌溉方便,农业产出高,普通百姓都能丰衣足食,也许就是这样,汉中人容易满足喜欢攀比吧。

 

车子在路上奔驰,两侧都是绿油油的稻田,水稻长势良好。据说汉中平原引褒水灌溉农田的山河堰(褒河又名山河水)水利工程是萧何曹参所建,三国诸葛亮屯兵汉中时也曾整修过,在陕西,也就汉中的稻米出产最高,本地人的主食也是稻米为主。我在火车站下了车,还有时间,于是去了家小店要了份热米皮,鲜香嫩爽,便宜快捷,果然名不虚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