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2018-01-01 11:19:43)“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暑假中我认真学习了《弟子规》,这句话时常在耳边响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按照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而扩编写成,是跟随圣贤教诲,做人处事待人的经典。
首先是入则孝部分,这主要是让我们要在家中孝顺父母。其中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说父母如果有了过错,要态度和缓地好好跟他们说,如果父母不听,要在父母喜悦时再说,甚至哭泣着告诉,即使父母责怪也不怨恨。这是孝顺父母的具体体现。这恰恰是现在社会许多人意识不到和做不好的。现在有的孩子自认为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乱发脾气,不要说是父母有错了,就是父母没错,批评了他们两句,他们就顶嘴,有的甚至打骂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忘了感恩,应该做一个懂得尊敬父母的人。
其次是出则悌部分,这是让我们在社会上,要像对待亲人、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其他人。比如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弟子规》也说“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在称呼老师时应该用敬称,不应直呼其名。现在有的学生,对老师没有礼貌,甚至给老师起外号,这种行为是完全不对的。
之后是谨的部分,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懂规矩,不可以随意放松。在学校的校规中,就有不能穿着奇装异服这个规定,《弟子规》中同样有“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思是说穿着衣服,要干净,是否华丽并不重要,穿着适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衣服,在家里穿着也要合乎传统和习惯。有的学生染头发烫头发,尽买名牌衣服,是不合适的,不仅浪费,而且一点也不美。
然后是信这个部分,信是指言而有信,对自己对生活有信念、有目标,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弟子规》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立”,告诉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就应当勉励自己奋发图强。这些要求与我们首师大二附中培养“依于仁,志于学,游于艺”的俊美学子的办学理念是高度一致的。
接下来是泛爱众部分,就是让我们要讲平等有博爱,大家象朋友一样相处、互相尊重。《弟子规》中“已有能,不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告诉我们,当你有能力时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服务他人,懂得付出,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当看到他人的才华和成就时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妒忌诋毁。
第六部分是亲仁,我们要亲近品德好有才能的贤人,不断提高自己。《弟子规》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是说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道德品质就会一天天的提高,过错不足就会一天天的减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学会择友,仁者无敌。
最后是第七部分,余力学文,在学完上面六门功课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知识。在学习上有许多方法,比如“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是让我们学习要有始有终,不要一个还没学好,就去学下一个,到最后哪个也没学会。学习重在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在学习《弟子规》时,应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是人生的本分和基础。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了一些知识,有了一些才华,但却增长了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了一个有知识没文化、不切实际的人,这样读书又有何用呢?我们在做学问的同时,更要做好人。
学习《弟子规》,是我这个暑假最有意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