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向光:博物馆观众

(2015-09-30 10:11:37)
标签:

博物馆学

博物馆观众

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疲劳

休闲价值观

博物馆观众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一、博物馆观众

 1,博物馆观众: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博物馆为之提供服务的人。博物馆顾客,消费者。

2,博物馆观众与博物馆:从观众到用户。博物馆与观众的目标相同:在人民中增进和传播知识。民众素质的全面提高;观众是博物馆联结社会的主要渠道,体现博物馆社会作用、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

3,博物馆观众研究:对观众构成、心理、行为、需求、影响方式的研究。

19世纪后期,随社教开展,开始博物馆观众研究,探讨如何在博物馆中开展教育,“第二课堂”。

20世纪初,运用照相等技术开展观众行为研究。观察观众行为,探讨如何通过环境改变观众行为。右拐,出口拉力,楼层阻力,博物馆疲劳。观众人口统计学研究。美国的失业员工培训计划。研究特点:整体,孤立行为,封闭,知识学习,海绵,靶子,被动,需要导引。讲解。

20世纪中期,探讨展览如何改变观众世界观、价值观。展览对观众思想的影响。研究注意到观众有自己的观念体系,展览可表现组织者的价值观,并可影响观众。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冲突,改变。

20世纪后期,注重使观众获得积极的博物馆体验。教育观念向学习者学习意愿、能力的转变,休闲学,市场营销理论。

休闲:可支配资金,可支配时间,从事自己选择的活动。

营销: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

博物馆体验:观众对博物馆参观、活动全部经历和感受的综合感受、印象和评价。

研究者注意到观众是个性的,主动的,有不同的背景、动机、需求,处于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学习意愿、能力、特长,参观活动具有某种功利色彩。

4,博物馆观众的休闲学研究:博物馆参观是休闲活动,受休闲价值观的制约。

·与其他人在一起,即社交。

·从事一些值得做的事。

·环境的舒适和轻松。

·尝试新体验。

·学习的机会。

·亲身参与。

参观活动还受到生活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童年体验等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十世纪70年代,约40%的公众对博物馆持消极态度,46%举棋不定,只有14%的忠实观众。

博物馆观众休闲学研究的启示:自发动、自组织、自主选择的行为;受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参观是开放的过程,是观众人生链条上的一环;参观受社会因素制约,故博物馆可施加影响;观众是多群体,多需求,如何“雅俗共赏”?博物馆工作目标是稳定基本观众,转化偶然观众,吸引非观众。

    个性、终身、持续、创造。

 

二、博物馆观众类型

1,我国博物馆常用的观众分类:

显在观众,潜在观众(是否参观);学生,学者,游客(身份,行为);团体,散客(组织)。

博物馆观众是一般的社会公众,博物馆参观是公众本能、自发的行为,博物馆对公众有巨大的吸引力。观众参观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潜在观众是不知道博物馆的公众,可通过宣传、组织,使其成为显在观众。

对上述认识的讨论:“学海无涯苦做舟”。学习基础。需求层次。

2,一般观众:有稳定的工作,较好的收入,良好的教育,较年轻的社会群体,热心社会活动。家庭群体。

3,经常观众:经常参观博物馆,通常每年3次以上。对休闲价值评价均高,对学习,体验,值得做的事评价尤高。积极参与博物馆工作,熟悉博物馆工作规则。人口学分析与一般观众同。

4,偶然观众:不经常去博物馆,每年一、两次,且主要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社交色彩浓厚的活动。其休闲价值倾向是社交,参与,环境。愿与他人共同活动。认为博物馆太拘谨,不是从事其喜爱活动的场所,不能实现其休闲目的。他们乐于参加社会活动。

5,“非观众”:不去博物馆的人。知而不去。休闲价值倾向与偶然观众同,但对博物馆抱否定态度。认为博物馆令人敬畏,是教育机构,为其休闲价值的实现设置障碍,博物馆参观得不偿失。

非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充分说明个人观念、体验、经历、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6,家庭观众: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群体。亲子关系,家庭角色及分工。

活动目的:儿童学习,全家外出,融洽家庭关系,密切亲子关系。

行为:儿童为中心,家长指导、辅导、讲解。参观活动受儿童兴趣、情绪、生理需求的影响。

注意:儿童不谙世事,其行为常与社会规范冲突,致父母不悦,甚至过激反应。博物馆应创造条件,不使父母尴尬。儿童专用设施。

7,旅游观众:团体旅游,自助旅游。团体游客置身社会群体中,且受导游影响。

目的:休闲,观光,新奇,有趣。受旅游总目标的制约。

行为:日程紧张,多随导游行动,或据导游介绍寻找精品。文化快餐,留影,购物。

文化旅游,博物馆应全方位展示文化:环境,展览,纪念品,餐饮,表演等。

8,残障观众: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在让残障人融入社会的前提下,为残障观众参观提供便利。肢残,视障,听障,智障。无障碍通道,残障专用设施,专门讲解。

 

三、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

1,参观前:参观动机和期望

动机:为实现需求而采取特定行为的意愿、动力。

参观博物馆的动机:一般动机:休闲价值观,决定是否参观博物馆;特殊动机:为满足特定需求和爱好,决定参观何类博物馆。学习知识,与家人共度愉快时光,避世,拜物,欣赏。

动机具有指向、约束、激励的作用,是保持完成过程的心理动力,内驱力。

动机需得到强化,实现需求的可能性、难度和阶段成果。

动机的发生要有触发点,有些是观众自控,有些是博物馆影响。

参观期望:参观活动欲实现的具体需求,打算,计划。

期望一般包括博物馆化内容、个人化内容:

博物馆化内容:参观,读说明,听讲解,学知识。博物馆化内容是观众的社会化需求的反映,要做一个社会认同的人。

个人内容:休闲,避世,欣赏,购物,社交,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等。个人化内容是观众个性需求的反映。

期望对参观活动起引导、制约、评估作用,并深刻影响博物馆体验。

影响期望形成的因素:个人经验,相同或类似的体验;亲友推介;社会媒体;博物馆宣传;

对博物馆体验影响较大的是个人化内容。

博物馆宣传应重视对个人化内容的介绍,在博物馆中也应加强相关服务。博物馆宣传要留有余地,既要有吸引力,也要给观众以意外的惊喜。

要加强对“显在观众”的服务,使其获得积极体验,并影响他人,影响他人的参观期望。

2,参观时:

进馆前:馆舍,环境,服务:停车,存包,购票,验票等。

观众对博物馆性质、内容的初步判定。

明确个人与博物馆的关系,确定个人角色:服从,膜拜,学习,欣赏,休闲。

影响个人情绪。

参观行为:

·一般参观行为模式:认真观看,80%左右时间看展览,大部分人读说明。大部分人处于社会群体中,与同行人交流。右拐,出口拉力,博物馆疲劳。

·典型参观行为模式(四阶段):

定位定向:3-10分钟。确定方位,调适心态,确定行为模式,决定行动方向。如无特定目标,则右拐。

认真观看:30-45分钟左右。全神贯注(数分钟),排除一切干扰,观看展览。认真观看(30分钟),主要看展览,读说明,交流。此阶段主要是实践博物馆化内容。

浏览:30分钟左右。浏览博物馆,浏览展览,行动加快,只注意感兴趣的展品。其间购物,休息,餐饮。主要完成个人化内容。

离开:寻找离开路径,开始讨论以后的日程安排。

·参观时间:展品/3秒,展览/10分钟,博物馆/1小时。

·阅读说明:大多数人读,大多数人读部分,一般寻找基本信息。先看展品,后看说明,以资验证。

·观众与展品:从具象、感性、实物层面看展品,对展品的认知和理解基于个人的知识体系和需求。提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真的吗?”“从那里来的?”“做什么用?”“值多少钱?”

·观众与展览主题:以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参照系,解释、理解、组织看到的事实;自信,认为正确的即不再深究;对展览的理解,多在实物与观念层面;对展览主题的把握,常常是无意识的。如无必要的知识准备、学习预期和关联,对展览主题的理解常与博物馆方面有差异。

·博物馆疲劳:参观时发生的心理、生理疲劳综合现象,具体表现为兴趣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身体某些部位感觉不适。通常在1小时左右发生。且多不可避免。影响参观行为和体验。原因:信息过载。行为单一。环境不宜。减轻博物馆疲劳的措施:提高兴趣,适度兴奋,多方参与,休养生息,适可而止。

·社会条件对参观行为的影响:观众所处社会群体的性质,观众的社会角色、作用。

博物馆与观众关系的影响:服从,平等交流,休闲服务。

博物馆观众的相互影响:行为模式,模仿与表现。

社会群体的影响:社交活动,目的,方式,自我表现及估价。

·环境条件对参观行为的影响:观众所处的环境。

客观环境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空间尺度、形状、照明、色彩等。

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拥挤、气味、监控器、安保人员等。

3,参观后:

博物馆参观活动要延续、伸展到参观之后。

评价:据博物馆体验进行评价,成效,效益。

知识整合:将知识片断进行整合,系统化,整合到知识体系中。

记忆:具体物,具体情节,情景,印象。

回忆:因某种诱因部分或整体的唤起参观时的事实性知识、体验和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