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冬天最最吸引人眼球的事,莫过于哈尔滨的火爆。火爆到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不敢认这是我的家乡了。以往这个季节的哈尔滨的人都心仪作候鸟去南方,留下的本地人都老老实实在家猫冬。南方人一提滴水成冰的哈尔滨,无不噤若寒蝉。而这个冬天,哈尔滨像似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激活,“东方小巴黎”破冰而出,以惊艳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市民更以喜滋滋的心态,全身心地呵护关爱客人,让客人们深切地感到天虽冷,这里的人是满面春风。蜂拥而至的“小土豆”们亲切的呼应这座城市为“尔滨”,完全把这座冰城拟人化了,犹如称呼一位久违的老友。哈尔滨所有的“打卡地”前都熙熙攘攘,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索非亚大教堂就不用说了,连过去冷清的七三一馆都排起了长龙。我们家楼下是红专街早市,每天清晨,我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群群“小土豆”们在游荡购物,就连卖大馇粥的摊前,都有他们的欢声笑语。
12月31日夜晚,我与几位老友聚餐欢度岁尾。酒足饭饱后已经十一点多了,我们余兴未尽来到中央大街。我从没有见到这条大街如此壮观,用那句比肩继踵的成语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此刻,是近零下30度,而游人的热度,让这条百年老街在璀璨的街灯里沸腾。我们四人不时被人群冲散,站在马路牙子上彼此寻找,用了近一个小时才走完这条由17万块面包石铺就、长一千四百五十米的中央大街。行进间,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十四岁跟随他的父亲步行九个月从山东老家来到这座城市。当她路过中央大街时,看到街上行走的大多是金发碧眼的人,于是紧张地提醒父亲,我们是不是走出国了?如果奶奶在天有灵,看到我眼前的这个场面,她一定会拍着手道,我的天哪,这死冷寒天的,都跑出来干嘛?
建于1957年的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的城市标志,每每有来哈旅游的人都来此拍照留念,以诠释本人来过哈尔滨,时下更是旅游的打卡圣地。小时候来到塔下仰视,感觉塔尖上那几位英雄那么高大威武,如今让周围耸立的高楼挤压得有些黯然失色。纪念塔下是几座尚未完工的雪雕,一些举着冰棍、糖葫芦的“小土豆”在嬉闹合影,全然不顾从江面上吹来的阵阵寒风。久违的孔明灯不时腾空而起,江面更有烟花绽放,与江边的雪雕相映成趣。不知是谁的手机里播放着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我觉得这首歌与此时哈尔滨的气氛再贴切不过了。我真切地希望,这把火越烧越旺,一扫三年来的疫情阴霾,点亮尔滨前行的路;更希望上下一心延续这个态势,不断总结成败经验,让纪念塔上那组群像再展雄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