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x4sCPzy6PJuenypMee&690
北岳恒山悬空寺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五岳在所有的名山大川中,最受尊崇。五岳既是五座山,也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有一统天下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历代统治者对五岳非常重视的原因。
五岳之中的庙宇景观,大多是以本尊山的综合景观闻名天下,而中岳嵩山和北岳恒山却有些不同。中岳嵩山少林寺以其历史悠久的武术享誉中外,其声名甚至直盖本尊嵩山;北岳恒山悬空寺以其建筑设计的险巧名扬四海,其声名也有盖过本尊恒山之势。少林寺的僧人有尚武的传统,相比起寺庙景观,人们更为关注的“武术和武僧”;悬空寺是因为建于峭壁之上,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这座寺庙的历史和高难度的建筑技巧。因此,少林寺和悬空寺这两座名寺古刹既有区别处也有相似性,这也是五岳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
不久前,我无意中窥见悬空寺内一通重修悬空寺时的石碑,此碑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九月,碑文是由清道光辛卯恩科(1831年)举人王尊贤所撰写,通读下来,不禁大为叹服,许多久索于心的谜团迎刃而解,感思良久。
http://s15/bmiddle/001x4sCPzy6PJui5W9g1e&690
重修悬空寺碑,立于同治三年
王尊贤是清道光辛卯科的举人,是晚清进士、民国著名诗人王念祖的祖父,出仕后任过山西省解州府平陆县儒学正堂,是一个正八品的官员。在写这通碑文时,王尊贤已经退隐林下,居住在故乡浑源县城。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2公里处的恒山景区中,建在恒山主峰对面的翠屏山的山拗间,因处于半空中的悬崖之上,故名为“悬空寺”。悬空寺最大的建筑特点是:整个建筑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将横梁的2/3插入人工开凿的深洞中,外露1/3作为殿宇的支撑基础,可谓巧夺天工。悬空寺的建筑布局呈“一院二楼”的格局,南端为一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远远望去,犹如琼楼玉阁一般。
那么,王尊贤这位饱学之士在150年前的1864年是怎么样描述悬空寺呢,这让人非常好奇,希望他不会用太过生涩难懂的古文来写。一读之下,格调清新流畅,大异于和他同时代的儒士手笔,使人顿生亲切之感。他是这样写的:
“郡城之南有恒山,恒山之西有翠屏,翠屏东北隅有上不在巅、下不在麓而宫殿垣墉(垣墉:墙壁)倚伏于幽崖峭壁间者,曰悬空寺。是寺也,虹桥飞跨、云阁遥连,柱础参差、基址危险。不知者以为神为之,其知者以为人为之也。”
http://s5/mw690/001x4sCPzy6PJuf2hcU44&690
悬空寺寺门
那么这座古寺究竟建于什么时候呢?这也是人们一直想知道的问题。对此,王尊贤当时也给予了回答:“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创建何时,但考‘断碣、残碑’中有金朝大定年号,可知其由来久矣。方予幼学时,闻缙绅先生恐其残废,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竖架甚难屡为所阻。”
王尊贤在150年前的1864年,居然说“余生也晚,不知是寺创建何时。”可见,当时他希望能够找到悬空寺建造的年代。但是,在他身处的同治三年,居然也不知悬空寺建于何时,只是看到最早的“断碣、残碑”中,写有关悬空寺的标有“金朝大定年号”。
王尊贤所说的金朝大定年间的石碑,其实一共有两块,都存在于悬空寺中。一块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的《游悬空寺碑》,一块是金大定十八年(1178)的《释迦宗从之图和三教之图》残碑。这两块碑中,《游悬空寺碑》年代最久、保存较为完整,且是纪事碑,因此文物和史料价值更大。
在《游悬空寺碑》的这块碑文中,金代邑人写道:“大定十六年(1176年)重九后二日,天晴气爽,日朗风轻,因与友韩公同游。邑之南六七里石峡桥栈,颇若巴蜀之道,则经商之大驿路也。峰回路转,仰看临谷之数峰犹美,目不暂舍。信悬空之岩,古之遗迹,始自建兴于何代?又不知栖隐者谁也?峭巍峨之万丈中焉,凿石为舍,插木为榭。上不至于山之巅,下不接于陆地,悬空置房。四山掩映,如博壁之翠屏;流水潺潺,泻清声之淑玉。非丹青而图画者哉。嗟乎,一废一兴迄今几百年矣。……”
从金人所述,已知悬空寺在大定年间就已存在。文中“信悬空之岩,古之遗迹,始自建兴于何代?又不知栖隐者谁也?”可知那时也不知悬空寺建于何时。
据清代《恒山志》中所载,根据世代传说,称悬空寺是建于以大同为首都的北魏年间。但这种传说既没有清代以前的历代文献来佐证,又没有碑石的实物支持,因此,生于清道光年间的王尊贤并没有将“悬空寺建于北魏年间”这种无法证实的传言撰写在《重修悬空寺碑文》中。仅凭这一点,就足见王尊贤严谨负责的态度,这种可贵的认真,也是他最具个性魅力的地方。
http://s8/mw690/001x4sCPzy6PJufROar97&690
悬空寺内壁上的“公输天巧”刻字
王尊贤在碑文中,还讲道:“方予幼学时,闻缙绅先生恐其残废,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竖架甚难屡为所阻。”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王尊贤从小一直生活在浑源城,因此才有“幼学时,闻缙绅先生”所言“久欲整修”之事。
悬空寺上为峭壁,下为悬崖,要维修是难度很大。别的不说,因为寺庙下临深渊,就连搭维修木架都无处置其支撑点,因此工匠“屡为所阻”。以至王尊贤也和邑人一样,认为应有神助,他在碑文中写道:“
夫引绳墨、运斤斧,庀材鸠工(招集工匠,准备材料),谓之‘为人,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应有神助焉。”
悬空寺的修缮是如此让人劳心劳神,那在金大定十六年(1178年)后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的近七百年间,究竟有没有进行过维修建设?还是有过的。
据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9月立的一通《重修大墙耳楼碑记》中记载,
“郡南磁窑口夹峪…中有悬空寺一所,不知创于何代,据旧钟碑大明乐昌王香火院也。时有致仕官翟万,系昌府仪宾,协…众,于万历四年继建前楼数间,…国朝随破随补,向亦不一而足也。独惜近年来,大墙圮毁,逼临菩萨阁底,南北耳楼前厦并落,计自雍正元年以迄今岁已经历二十有五年矣。”
由此可见,悬空寺在清乾隆年间时同样不知创建于何代,在明朝时属于乐昌温靖王朱允熏的香火院(有钱人家用来诵经祈福的庵堂寺院)。明万历4年,乐昌王的幕僚翟万曾将悬空寺修缮增加前楼数间。到了清朝时,随破随补,最晚的一次维修是在雍正元年。
乾隆十二年,悬空寺残破至岌岌可危的地步,浑源知州张树玉遂主导修建,先建大墙、次修耳楼,外又修复阁檐楼户,加固墙院,形成了悬空寺特有的“一院二楼”的格局。
这也是王尊贤能够查到的悬空寺有记载的唯一的一次维修。
http://s3/bmiddle/001x4sCPzy6O2lQowTg42&690
碑文的左下部落款
清朝咸丰年间,悬空寺距上次乾隆年间的维修又历经了百年历史,因损毁严重,又到了非修缮不可的程度。可是,悬空寺因地处半空峭壁之上,无法搭置施工竖架,让维修计划陷入了僵局,这让热心公益的浑源县士绅们一筹莫展。
咸丰九年(1859年)秋季,浑源县城有一位名叫刘山玉的木匠自告奋勇地“声言修补无难,愿相助为理。”并“具禀请修”。这让浑源县城热心公益的缙绅们喜出望外。可是天不遂人愿,就在刘山玉踌躇满志地准备修复悬空寺之际,他因染瘟疫突然去世,致使维修计划又一次化为泡影。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浑源县城众士绅再次召集各行业工匠商议重修悬空寺,大家“仍多为竖架所难”。此时,有一位名叫张廷彦的木匠挺身而出说:“自有修法,无须竖架。”众人遂依其行。
张廷彦究竟是怎样处理这个维修难题呢?据王尊贤所撰碑文载:“及开工时,但循陈迹易旧换新。每到用架时,则以大绳结圈,一圈束在腰间,一圈登在足下,将绳头挽在椽板,实际随其高下长短运动。是寺本悬空,修之者亦有时而悬空也。于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
当时悬空寺经历代补修,已具规模,修缮难度也随之增大。要做修缮,当然竖架最为妥当安全、万无一失。可因悬空寺地势险峻,加上木材匮乏,要想竖架千难万难。相比之下,倒是张廷彦这个方法最为简单便捷。
张廷彦这个方法虽为简便,但却至为危险。试想,一个人被绳子吊在半空之中,还要操作完成作业,将损坏木柱撤下,以旧换新。并对“摇动者稳之,残缺者补之”,实须胆大心细和高超技巧两者兼备的木匠才可。
因此,此次修缮成功后,王尊贤不免对之大加赞叹:“于戏(呜呼),此岂人力所能为哉,则谓之为‘神为之’也亦宜。”
http://s15/bmiddle/001x4sCPzy6O2lQuZiKae&690
碑文右上部的题头
总体说来,王尊贤此文写的生动自然,将悬空寺的各方面情况介绍的非常详细,让我们这些150年后的后人读来,有着真切如临其境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此,这通石碑不但具有难得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悬空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碑文的最后,写着悬空寺的住持戒僧名叫喜英。悬空寺一直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说法,寺内还有一个同时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三教殿”,但悬空寺的本质还是一座佛寺,因此住持也称作戒僧。住持的名字叫喜英,说明是位女戒僧,也就是一位尼姑。
在碑文后面的董事经理人,共有几十位之多,其中有当行、布行、钱行、店行、缸行、石匠、木匠、泥匠、铁匠、瓦匠、油塑画匠等各行业匠人,甚至还有帐房、火房、脚夫、工头等苦力劳工,可谓应有尽有。
在木匠名单中,写有“张廷彦、岳生春、刘山玉”三个人的名字,张廷彦和岳生春应该是这次修缮的木工匠师,刘山玉则是咸丰九年欲修悬空寺的木工匠师。虽说刘山玉已去世了三年,但王尊贤为了纪念这个卓越的木工匠师,还是把他列入其中。张廷彦是这次修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匠人,在这密密麻麻的匠人名单中,如果我们不了解悬空寺的维修难度的话,很可能就把张廷彦当成一位普通的木工师傅。但是,我们在王尊贤的撰文中,知道了张廷彦在其中所起的中流砥柱般的作用,自然会对他另眼看待了。
在位列董事经理人的名单中,其中有一个叫栗国华的缙绅,他是清代名宦栗毓美的长孙,当时的职位是候补知府。一通石碑将浑源县的两大官宦世家栗家(栗毓美和栗国华)和王家(王尊贤和王念祖)联系了起来,也颇有意趣。
http://s9/bmiddle/001x4sCPzy6PJuk6b4438&690
石碑左下部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几十位“董事经理人”
http://s10/mw690/001x4sCPzy6PiG2Hfzb49&690
附:《重修悬空寺碑文》原文
重修悬空寺文
郡城之南有恒山,恒山之西有翠屏,翠屏东北隅有上不在巅、下不在麓而宫殿垣墉倚伏于幽崖峭壁间者,曰悬空寺。是寺也,虹桥飞跨,云阁遥连,柱础参差,基址危险,不知者以为神为之,其知者以为人为之也。夫引绳墨、运斤斧,庀材鸠工,谓之为人为之宜也,而神何焉乎。然天下事有人力可得而及者,亦有人力不可得及者,至力不得及而心及之,此其中应有神助焉。
予生也晚,不知是寺创建何时,但考断碣残碑中有金朝大定年号,可知其由来久矣。方予幼学时,闻缙绅先生恐其残废,久欲整修,奈一切工匠皆以竖架甚难屡为所阻。咸丰九年秋季,有木匠刘山玉者,会集绅士十数人,声言修补无难,愿相助为理。甫经具禀请修,刘山玉因染瘟疫暴卒事遂中止。同治二年春,众绅士又鸠合诸工会议重修,仍多为竖架所难。木匠张廷彦言自有修法,无须竖架,及开工时,但循陈迹易旧换新,每到用架时,则以大绳结圈,一圈束在腰间,一圈登在足下,将绳头挽在椽板,实际随其高下长短运动,是寺本悬空,修之者亦有时而悬空也,于是不逾年而工已告竣。于戏,此岂人力所能为哉,则谓之为神为之也亦宜。
前知浑源州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记大功一次 李镜清捐修
前解州平陆儒学正堂道光辛卯恩科举人 王尊贤撰文
大同府学增广生员白学诗 书丹
董事经理人:赐封中宪大夫张明珠,辛卯举人平陆训导王尊贤,己酉拔贡候补知府栗国华,……木匠:张廷彦、岳生春、刘山玉,……三清殿住持:李道士,住持戒僧:喜英,善友:王仁。
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菊月中澣 榖旦
(注:同治三年是甲子年,菊月是九月,中澣泛指中旬,榖旦指良辰吉日)
附记:
《老家山西》微信公众号20150719头条发布。
http://s15/mw690/001x4sCPzy6UpNbtdo2e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