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个性观点:我乃性情中人 |
吴淑平答《中国商报》记者郑立华问
连锁店不赚钱也要开
中国商报:请谈谈连锁企业的经营秘诀:为什么有的连锁店明明门店不赚钱,却还在一家一家地开下去?
吴淑平:有三个原因,一是要拓展地盘,二是为了起连锁效应,三是为了上市而制造红火的效应,以便圈钱。
中国商报:您的《连锁风云》里写的主要是深圳玩具行业,能否谈谈,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目前,深圳玩具业情况如何?
吴淑平:深圳玩具行业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大。高档玩具是有钱人的子女玩的,富人的思维跟穷人的思维不一样。他们为了让小孩认识一种动物,可以花掉1000元的玩具费,这是贫困山区一个家庭半年的生活费。
中国商报:您曾经主持、策划过几十家连锁店,有什么切身经验和体会?
吴淑平:很多人以为我只做过媒体,或者只知道我会写书。其实我做连锁店的时间近5年。我还做过股票操盘手,这是第一次公开,呵呵。开连锁店的经验和体会肯定有很多,但不知从哪说起。总之,朋友要开店,通常都会找我帮忙去看店,我给的意见肯定不会差。
中国商报:商场上的战争也是人的战争。你描写的商战给人的感觉是更能激起人性中阴暗、丑恶的一面,比如勾心斗角、瞒上欺下,等等。揭露和讽刺,这是您写作本书的目的吗?
吴淑平:不是。只是要真实地反映职场与商场。
中国商报:您做过媒体,也做过企业,至今仍是媒体人。您说企业如果“媒体利用得好,你就站在舆论的制高点,掌握了话语权”,从企业的角度说,怎么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吴淑平:其实这是个商业秘密。100个商业高手有100种利用媒体的方法。既然说是利用,就有正反两面。反面利用比正面利用常见。因为反面利用者敢于花成本。
比如,牛奶业刚兴起的时候,一些牛奶企业买通了某卫生组织,再通过这个组织的口,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什么“每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几乎把中国人洗脑了,很多家庭天天早晚喝“牛奶”。其实,从后来的报道看,那些所谓的牛奶里,不到十分之一原奶,除了水,就是三聚氰氨、香精、乳化剂、增稠剂,一些小资的家庭,整天以为自己很小资,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吸食有害物质。如果不是三鹿奶粉事件,这一谎言不知道要忽悠中国人到什么时候。
媒体和企业的关系?如果要说好听点,有几十种说法,但都不准确。如今的许多媒体,不是大众舆论的喉舌,通常只是充当婊子的角色,媒体和企业的关系很多时候只是嫖客和婊子的关系,谁给钱就给版面,不给钱你就只能看着干着急。
中国商报:在您笔下,慈善机构怎么成了企业树立形象、乃至操纵资本的秘密渠道?
吴淑平:在道德沦陷的当今,很多慈善机构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慈善。我曾经采访过深圳某慈善机构的女副会长,她亲口告诉我,他们每次搞完活动,都去酒店娱乐,甚至搞色情活动。他们其实把做慈善活动当成是自己的人际交往和娱乐活动,却打着慈善的幌子。有的慈善机构接收捐款后贪污了一大部分。
许多国人不知道,美国遗产税的起征点较高,并按物价指数浮动。1999年的起征点为65万美元,税率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税率达55%。比尔·盖茨这么大的资产,如果要转到他女儿名下,要被收取一半的遗产税,以比尔·盖茨的智商,他不会那么傻,只有走“慈善”之路才是上策。这样,即使以后拿出其中的5%来做慈善,也已经赚回45%了。
大学教材大都是忽悠理论
吴淑平:请原谅我孤陋寡闻,我真的不知道司马南是谁,我起这个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社会上有这个人,真的。
中国商报:有评论说,您的书可以作为大学毕业生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那么,您觉得能给他们哪些好的建议?
吴淑平:看我的《连锁风云》等书,可以学到现实中的职场生存技巧与商战谋略。而普通的大学教材,大部分是忽悠理论,没有实战经验,甚至是误人子弟。
大学生读书一定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学习功夫,否则只能读出一个傻呆的头脑,即便是北大、清华刚毕业的学生,也有80%是傻傻的。
中国商报:有一段时间,您在北京经商,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又回到深圳?在商业文化等方面,您了解的北京和深圳有什么不同?
吴淑平:2007年我在北京住了近一年。严格说不是经商,是玩。2008年受朋友的邀请,出任香港某时尚杂志总编,办公地点设在深圳,所以就回深圳了。
深圳是个实干、务实、现实的城市,什么关系最后几乎都能归结为金钱关系。深圳没什么文化底蕴,深圳商人很实在,不像北京商人那样张口文化,闭口人文。北京是个“务虚”的城市,是个大忽悠城市,在商场,忽悠无处不在,一粒芝麻,可以忽悠成一个西瓜。所以,对北京商人(尤其是文化商人),我通常都要先打三折,再尝试着去相信他们。比如,他们跟张艺谋见过一面,就会吹牛说跟张艺谋是好朋友;他们跟中央哪个领导有过一面之交,就会忽悠外地人说某领导是他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