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王朔和韩寒是文坛的两面旗帜
(2007-01-19 13:30:59)
王朔和韩寒是文坛的两面旗帜
吴淑平/文
今天看韩寒的博客,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在中国有一泼人,神经质,一点自嘲精神都没有,只要有人说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体有什么不好,立马能疯。”
我计划把这句话引用到我最新的一部小说的序言里。为什么呢?我这部小说就是自嘲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的,也有那么一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一看我自嘲一下自己的城市,就说我把这个城市妖魔化了,真不知道这些看了赵本山、潘长江经常自嘲式的幽默,会不会认为老赵和小潘也很傻。唉,这年头,悲哀的人比我还悲哀。
暂不谈序言的事。
今天谈王朔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的话题。一些媒体的记者为了文章效应,总是要挑起事端,然后躲在背后看戏,那边引诱王朔说一句对80后看法的话,这边又对韩寒说,王朔在骂你们80后。这很不厚道。有人甚至大肆宣扬王朔最近几年不露面是因为吸毒,有人说他说的“用作品说话”观点击中了80后的软肋,有人说他就是愤青的鼻祖,有人说他应该跨进文化养老院……全是无稽之谈。
王朔与韩寒是中国文坛不同年代的两面旗帜。是我较欣赏的两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但他们经常被一些中庸的人攻击。我欣赏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特别牛(有些人的作品比他们牛,但太虚伪,我看着就不舒服),而是他们的为人特别率真、敢说敢做。这正是中国人最缺少的品格,也是人性本应该存在却被磨掉的特点。
中国人长期被压抑习惯了,什么事什么话都要说得中庸、圆滑、滴水不漏,才被认为成熟,一旦有个性鲜明的人说一些不中庸的、大胆点的、富有个性的话,就被群起攻击,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是传统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读到“人生如梦”这句诗时,老师马上按教参教育大家说,这是消极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人生是美好的,怎么会像梦那么短暂呢?
其实,“人生如梦”只是一时的情感抒发,大可不必去用当代政治思想把诗人的意思强奸,但类似这样的教育,影响了我们几代人。至今,在各类文化评选、特别是文学评奖上,绝大部分腐朽而没落的评委们还是带着这种思想去看作品,一些苍白的歌功颂德式的作品屡屡获奖,一些真正的好作品他们不敢提名。即便他们有时内心也喜欢看,但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洗染了,活得很矛盾,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不该说的不得不说,不该做的不得不做。这些人活得小人不像小人,官人不像官人,魔鬼不像魔鬼,实在可怜。
前不久,一哥们被某作家协会委托筹办某市“网络文学大奖赛”,问我想去做评委还是参赛,我都微笑拒绝。因为我知道,作协是个半官方组织,他们的主流思维还还停留在30年代的水平,不可能评出真正的好作品。除非能让王朔或韩寒这样的人站出来做评委主任,我才会对文学大奖赛之类的评奖感兴趣。
我们平常说一件事,说一个问题,或说一个话题,通常都是指普遍现象,不是绝对的,但每次只要你说出来,就有一些人说“不要太偏激,凡事不可绝对”之类的话,正因为如此,每次王朔、韩寒说一些经典的话出来,马上有人说他们说话太绝对,进行攻击。试想,如果要把每句话都说得很圆滑,岂不活得太累?比如,你想说铁观音好喝,马上得加个括号,说“有的铁观音也不是很好喝”,我的天啊,这样累不累啊?
哲学说的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一句即时流露的话,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去鸡蛋里挑骨头呢?王朔说“80后不行”也好,韩寒说“文坛算个屁”也好,都是一时的观点表达,指的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要去挑骨头。如果一定要挑骨头,任何哲学家说的话都有毛病。比如,苏格拉底说“找个坏老婆能成为哲学家”,这话很有哲理,但真的找到坏老婆都能成为哲学家吗?不可能。
骂一个团体,不一定是对这个团体的全盘否定;骂一个城市,也不是妖魔化这个城市,反之亦然。正如经常表扬你的人,不一定内心对你好,经常批评你的人,也不一定对你不好一样,我们有些人的思维圆滑得有些变态,实在不可理解。
但愿敢于张扬个性的人越来越多,但愿王朔、韩寒们越来越多。到那时,人性才是整体正常的。
吴淑平近期原创话题或文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