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个性观点:我乃性情中人 |
吴淑平/文
一提起“老字号”等知名连锁店,总让人想起北京、广州、天津和成都等这样的古老城市,似乎与深圳没有沾边。而事实上,许多老字号进入深圳后,也确实草草收场。不久前,深圳两家“狗不理”店关门,让我想起以前自己亲密接触过的几家知名店的命运。
我曾经做过5年连锁店策划师,也曾班门弄斧地写过《把脉深圳商场超市》、《把脉深圳连锁饮食店》等文章,在此,本人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再度分析知名店败走深圳之原因。
1、红高粱:爆发户不知深圳的水有多深
为什么又要提起“红高粱”?是因为不久前,媒体报道“红高粱”创始人乔赢决定东山再起,消息一出,“红高粱”再度引起关注。
红高粱的历史不长,但它的知名度却很高,算是一个“新老字号”了。红高粱快餐店于1995年在郑州诞生,8个月内,总资产就滚动到500多万元。 于是,乔赢决定冒险,在北京王府井麦当劳的对面开店。这次因其“挑战麦当劳”,被全国媒体狂轰烂砸,乔老板一时成了新闻人物,“红高粱”也因此一跑走红。
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高粱以中国快餐业领头羊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红高粱”疯狂扩张,乔老板扬言:到2000年,将在全球开设2万家连锁店。
“红高粱”刚进入深圳时,在福田区白沙岭想与麦当劳一争高低。那时,我正任麦当劳生产总部----铭基食品公司策划师,因工作关系,“红高粱”还在装修的时候,我已经盯上了它。
这家开业那天,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去品尝了一碗烩面。我没有心思品尝它的口味,一心在想“红高粱”敢与麦当劳斗的资本在哪里?当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一碗烩面的时候,我统计了一下时间,是19分钟,这还不包含得待的时间,而且面汤的温度至少是95度。我一下站了起来,离开座位,因为我已经找到了“红高粱”无法与麦当劳竞争的最大理由。
诸位,如果你在深圳,或来过深圳,一定知道深圳人以快节奏著称,深圳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碗面要吃19分钟,又很难带在路上边走边吃,如果称得上“快餐”?在成都,19分钟人人都浪费得起,在深圳,没门!
果然没多久,这家店就倒了。后来乔老板总结了倒闭的理由,说是“用人不当”,发现该店的采购员很快买了房子和车子。真可笑,深圳有几个采购员没有或多或少捞到一点油水的?可悲的是,红高粱死得连老板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知道吃完一个汉堡需要几分钟吗?2分钟!而且温度适宜,可随时随地带着吃。这才叫快餐!乔老板真不知道深圳的水有多深啊。
2、全聚德:小资本扮大款血本无归
全聚德进入深圳也在一年内以悲剧结局。
2002年,全聚德总部在深发展的策略敲定后,以每月25万元的价格承租深南中路原杏花村酒家场地作为第一个店址,为保持“百年老字号”的原汁原味,从门牌、壁画、灯具到桌椅,样样都比较求精.据媒体报道,该店仅装修就花掉近800万元。
深圳全聚德开张时可谓门庭若市。尽管每只烤鸭卖价140元(据说价格前后有变动,但都很高),也没有影响消费者的好奇心。不仅婚宴不断,而且许多香港人也特意赶来过一过烤鸭瘾。前半年生意一直很火,每天的营业额均不下七八万元。
半年后,全聚德生意日渐清淡,每日的营业额也随之锐减为一、二万,几乎入不敷出。这引起了全聚德集团的高度重视。
2003年3月,集团领导赴深“救火”,其中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及烤鸭大师傅等。遗憾的是,援兵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但亏损局面无法挽救。4月,媒体报道,原杏花村酒家以拖欠房租为由将深圳全聚德告上法庭,其深圳地区的原料供货商闻讯后也纷纷起诉。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全聚德被迫申请破产。
全聚德尽管是名牌老店,但并非星级酒店,缘何花钱大手大脚?而且定价又不“务实”,他们以为深圳真的遍地黄金。殊不知,深圳人受香港人影响,务实心态很明显,对虚浮的物价有抵触心理。
很多外围人士不知道,以为开连锁店一开始都是赚钱的,其实,连麦当劳这样影响很大的企业,进入深圳的前5年,也是亏本的,只是人家的商业战略是以10年来计划。因为连锁店与独家店不同,需要建立配送中心或者中央厨房,需要建立统一的电脑收银系统,等等,前期的投入很大,只有在连锁店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
换句话说,人家麦当劳亏得起,也做好了先亏后赚的打算,即便生意不好的时候,也能坚持下去,而全聚德一开始就想赚钱,装修一家店的费用,可以给麦当劳装修10家店,而麦当劳也不见得低档。你全聚德不管怎么装修,也只是小资,却要装一副大款的样子,不败也肯定变酸。
3、美国加洲牛肉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必定挨打
美国加洲牛肉面餐厅在深圳开业的时候,生意其实是不错的,就是关门前,生意也还一直红火。为什么也会倒呢?他们犯了一个与全聚德类似的问题:连锁店的成本与独家店的成本,算法不是一样的,必须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支撑。而他们与全聚德不同的是,全聚德是小资扮大款,加洲牛肉面深圳店是农民扮老板——贫穷掩饰不住土气。
为什么说它是农民呢?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说明它的贫穷。这一点,我本人比谁都了解,因为在他们位于福华路的第一家店倒闭后,该店老板(加盟商)曾经找过我帮她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跟她接触过N次,还到过她住的地方拜访过。
她并非总部派过来的,也并非是商标的拥有者。她只是一个认识加洲牛肉面总部老板的东北籍50岁女士,只是跟总部老板有了一份协议:南中国由她来负责开拓市场(这份协议是否真的签订,因为在我的多次要求下,她都没有拿给我看,所以无法求证)。
在第一家店没有纯盈利的情况下,她关门后,一边在龙岗中心城的食街开一家小型店,一边找人加盟,想收取加盟费。
很多人知道“美国加洲牛肉面”的牌子很响亮,纷纷前来咨询。就在这个时候,她竟然那不出商业计划书。可见其经营连锁店的经验还有待在实践中积累。
由于操作商业计划书的价钱没有达到共认,我跟她最后没有合作成功,但从此没有看到美国加洲牛肉面餐厅在深圳东山再起的消息。
她当时的资金非常有限,想在深圳做名牌连锁店,实在像在悬崖上跑步,摔下去并不奇怪。
还有很多知名连锁店进入深圳后败走的,比如,正章干洗店等。总的来说,经营者都没有摸清深圳这块土地的个性,不懂深圳的品格,在宏观方面,经验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也表现出很精明,却往往败在细节上。所谓“细节决定命运”。
一提起“老字号”等知名连锁店,总让人想起北京、广州、天津和成都等这样的古老城市,似乎与深圳没有沾边。而事实上,许多老字号进入深圳后,也确实草草收场。不久前,深圳两家“狗不理”店关门,让我想起以前自己亲密接触过的几家知名店的命运。
我曾经做过5年连锁店策划师,也曾班门弄斧地写过《把脉深圳商场超市》、《把脉深圳连锁饮食店》等文章,在此,本人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再度分析知名店败走深圳之原因。
1、红高粱:爆发户不知深圳的水有多深
为什么又要提起“红高粱”?是因为不久前,媒体报道“红高粱”创始人乔赢决定东山再起,消息一出,“红高粱”再度引起关注。
红高粱的历史不长,但它的知名度却很高,算是一个“新老字号”了。红高粱快餐店于1995年在郑州诞生,8个月内,总资产就滚动到500多万元。 于是,乔赢决定冒险,在北京王府井麦当劳的对面开店。这次因其“挑战麦当劳”,被全国媒体狂轰烂砸,乔老板一时成了新闻人物,“红高粱”也因此一跑走红。
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高粱以中国快餐业领头羊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红高粱”疯狂扩张,乔老板扬言:到2000年,将在全球开设2万家连锁店。
“红高粱”刚进入深圳时,在福田区白沙岭想与麦当劳一争高低。那时,我正任麦当劳生产总部----铭基食品公司策划师,因工作关系,“红高粱”还在装修的时候,我已经盯上了它。
这家开业那天,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去品尝了一碗烩面。我没有心思品尝它的口味,一心在想“红高粱”敢与麦当劳斗的资本在哪里?当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一碗烩面的时候,我统计了一下时间,是19分钟,这还不包含得待的时间,而且面汤的温度至少是95度。我一下站了起来,离开座位,因为我已经找到了“红高粱”无法与麦当劳竞争的最大理由。
诸位,如果你在深圳,或来过深圳,一定知道深圳人以快节奏著称,深圳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碗面要吃19分钟,又很难带在路上边走边吃,如果称得上“快餐”?在成都,19分钟人人都浪费得起,在深圳,没门!
果然没多久,这家店就倒了。后来乔老板总结了倒闭的理由,说是“用人不当”,发现该店的采购员很快买了房子和车子。真可笑,深圳有几个采购员没有或多或少捞到一点油水的?可悲的是,红高粱死得连老板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知道吃完一个汉堡需要几分钟吗?2分钟!而且温度适宜,可随时随地带着吃。这才叫快餐!乔老板真不知道深圳的水有多深啊。
2、全聚德:小资本扮大款血本无归
全聚德进入深圳也在一年内以悲剧结局。
2002年,全聚德总部在深发展的策略敲定后,以每月25万元的价格承租深南中路原杏花村酒家场地作为第一个店址,为保持“百年老字号”的原汁原味,从门牌、壁画、灯具到桌椅,样样都比较求精.据媒体报道,该店仅装修就花掉近800万元。
深圳全聚德开张时可谓门庭若市。尽管每只烤鸭卖价140元(据说价格前后有变动,但都很高),也没有影响消费者的好奇心。不仅婚宴不断,而且许多香港人也特意赶来过一过烤鸭瘾。前半年生意一直很火,每天的营业额均不下七八万元。
半年后,全聚德生意日渐清淡,每日的营业额也随之锐减为一、二万,几乎入不敷出。这引起了全聚德集团的高度重视。
2003年3月,集团领导赴深“救火”,其中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及烤鸭大师傅等。遗憾的是,援兵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但亏损局面无法挽救。4月,媒体报道,原杏花村酒家以拖欠房租为由将深圳全聚德告上法庭,其深圳地区的原料供货商闻讯后也纷纷起诉。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全聚德被迫申请破产。
全聚德尽管是名牌老店,但并非星级酒店,缘何花钱大手大脚?而且定价又不“务实”,他们以为深圳真的遍地黄金。殊不知,深圳人受香港人影响,务实心态很明显,对虚浮的物价有抵触心理。
很多外围人士不知道,以为开连锁店一开始都是赚钱的,其实,连麦当劳这样影响很大的企业,进入深圳的前5年,也是亏本的,只是人家的商业战略是以10年来计划。因为连锁店与独家店不同,需要建立配送中心或者中央厨房,需要建立统一的电脑收银系统,等等,前期的投入很大,只有在连锁店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
换句话说,人家麦当劳亏得起,也做好了先亏后赚的打算,即便生意不好的时候,也能坚持下去,而全聚德一开始就想赚钱,装修一家店的费用,可以给麦当劳装修10家店,而麦当劳也不见得低档。你全聚德不管怎么装修,也只是小资,却要装一副大款的样子,不败也肯定变酸。
3、美国加洲牛肉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必定挨打
美国加洲牛肉面餐厅在深圳开业的时候,生意其实是不错的,就是关门前,生意也还一直红火。为什么也会倒呢?他们犯了一个与全聚德类似的问题:连锁店的成本与独家店的成本,算法不是一样的,必须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支撑。而他们与全聚德不同的是,全聚德是小资扮大款,加洲牛肉面深圳店是农民扮老板——贫穷掩饰不住土气。
为什么说它是农民呢?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说明它的贫穷。这一点,我本人比谁都了解,因为在他们位于福华路的第一家店倒闭后,该店老板(加盟商)曾经找过我帮她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跟她接触过N次,还到过她住的地方拜访过。
她并非总部派过来的,也并非是商标的拥有者。她只是一个认识加洲牛肉面总部老板的东北籍50岁女士,只是跟总部老板有了一份协议:南中国由她来负责开拓市场(这份协议是否真的签订,因为在我的多次要求下,她都没有拿给我看,所以无法求证)。
在第一家店没有纯盈利的情况下,她关门后,一边在龙岗中心城的食街开一家小型店,一边找人加盟,想收取加盟费。
很多人知道“美国加洲牛肉面”的牌子很响亮,纷纷前来咨询。就在这个时候,她竟然那不出商业计划书。可见其经营连锁店的经验还有待在实践中积累。
由于操作商业计划书的价钱没有达到共认,我跟她最后没有合作成功,但从此没有看到美国加洲牛肉面餐厅在深圳东山再起的消息。
她当时的资金非常有限,想在深圳做名牌连锁店,实在像在悬崖上跑步,摔下去并不奇怪。
还有很多知名连锁店进入深圳后败走的,比如,正章干洗店等。总的来说,经营者都没有摸清深圳这块土地的个性,不懂深圳的品格,在宏观方面,经验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也表现出很精明,却往往败在细节上。所谓“细节决定命运”。
前一篇:吴淑平私密档案
后一篇:你的情感可以在这里找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