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雕 鹿 形 佩 鉴 赏

标签:
玉雕鹿形佩鉴赏文化 |
玉
[
从目前考古已发现的资料看来,至商代中晚期的殷商时代,玉雕器上的动物仿生造型才逐渐丰富起来;张口露齿的虎,缩头缩尾的龟,温静可爱的鹿,憨态可掬的象,以及牛,羊,兔,昆虫等等,虽然形象拙朴,但线条简洁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琢玉技术已经能够在坚硬的玉石上雕琢出复杂的动物仿生形象。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3408.png雕
文化探索——鹿是人类母性祖先的图腾崇拜
人类先祖崇鹿为神灵,认为人神的结合具有超自然的威力。那么芸芸众生中,凶禽猛兽、雪山洪水,人类先祖缘何钟情于鹿之信仰呢?笔者管窥蠡测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鹿有其它动物无与伦比的奔跑能力;其次,作为鹿唯一的抵御猛兽的能力表现在绮丽无比鹿角上。因而,无论是在陶器、饰件及岩画上鹿的形象都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鹿角。原始社会,无论是在狩猎阶段还是畜牧阶段,或是在部落冲突中,善跑者总是具有优越的条件,尤其是在畜牧阶段,畜群的管理与保护,都需要强健的双腿,随着人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在本质上降低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希望自己有野生动物一样的体魄与自由。因而善于奔跑的鹿便具备了神的威力,人类向往自己也能像鹿一样可随处迁徙,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劳动条件的艰苦加上迁徙奔波,产生对其崇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鹿角之坚固已足以刺穿狼的腹腔,在自然条件下,健康、强壮的鹿很少成为狼之猎物。
从玉雕鹿形佩的发展演化看,人们对鹿之崇拜,对鹿角强健的向往,一直盛行至东周春秋时期;在东周早期楚地王侯贵族墓葬中还发现过许多以鹿角作为殉葬礼器,可以说鹿此时已演变成王权的象征了。玉雕鹿形佩的形象,忠实记载了古代先民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历
(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约500多年历史.迁殷前约300年,迁殷后200多年历史界称商代中晚期.也称之为殷商时期.建都在今河南安阳地区)
图例鉴赏:
玉雕鹿形佩---商代晚期(公元前约13世纪-前约11世纪)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5487.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241.png雕
上图为上海市博物馆藏品
商代晚期---玉雕鹿形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136.png雕
商代晚期玉雕鹿首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023.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192.png雕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玉雕鹿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9672.png雕
上二图为河南省博物馆藏品
下图均为兆豐軒收藏馆部分藏品
商代晚期---西周时期玉雕鹿形佩图照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55.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440.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9329.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519.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4852.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200.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6884.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9116.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218.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4332.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364.png雕
西周王朝(公元约前1100年---前770年,共约330年历史)是继殷商之后的一个强大奴隶制国家,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西周王朝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商代灭国的教训,将奴隶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加以整顿,使之条理化、规范化,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就玉器而言,西周王朝在重要法典《周礼》予以规范、礼制化,并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从此,西周王朝玉器制造离开了殷商时代玉器发展的轨道,向礼仪玉器方向发展,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
周代王朝崇玉之风极盛,天子贵族、人人都佩玉。周代王朝用玉范围之广、重视玉的程度、选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术都超过以往。周代王朝不断改进琢玉技法和造型设计,着意加工、碾磨和抛光,使器物日趋美观。在工艺方面,除继承商代双勾线外,还出现了粗犷的一面坡线,往往勾勒成眼、耳、口、身型等轮廓,使造型清晰,简洁遒劲;细部多用阴线或平行阴线,比较强调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阴线突出其粗细曲直的对比、变化,减少了器身的起伏层次。西周的玉雕鹿形佩,双角不对称,角分枝很长,超过身体,用夸张手法美化鹿角。头部除了大角之外,还有大耳、大眼睛、挺胸、丰臀、腿部粗壮,足型为牛蹄足。有动感;或回首,或呈奔跑状,饰纹简练写实,系孔或在颈部,或在角处。杨伯达《西周玉雕琢法及其特点》一文中阐述:“西周的玉鹿佩有的回首凝视,有的侧目寻觅。特别以夸张的手法,着力刻画鹿角的变化,有双枝似花树,有的单枝分叉,有的独角横伸,变化多端。这说明当时匠师们一定对鹿作了精心观察,才能将每只鹿刻画得形神并妙,栩栩如生,可见其匠心独运,而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很多周代王朝的玉雕鹿形佩表面光洁度非常强,像水银一样,被称为“水银光”。扁体昂首,前视或后视,耳与头横向在一个水平线上,短尾下垂,角长枝繁,大多为臣字眼,颈部或角根处钻一坡状圆孔,腹部前后以阴线“一面坡勾撤法”,以弧形线勾勒出健壮的前后肢。玉鹿佩纹饰简洁,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西周早期玉鹿也多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一般比商代的大。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各种造型,气宇昂然,姿态优美,刀锋爽健,磨工细腻。鹿大耳、大眼,角的分杈像小树一样直立头顶,有对称、不对称两种,其中不对称的长角相对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状,整个躯体显得较肥壮。但其身体与树形长角相比,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穿孔也多在颈部、臀部。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两只玉鹿,一昂首前视,一回首顾盼,皆纹饰简洁,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同时有很多周代的玉鹿表面光洁度非常强,像水银一样,被称为“水银光”。西周时期玉雕动物佩饰中鹿最具特色,早期玉鹿形佩多片状雕刻,晚期有了圆雕玉鹿。西周时期玉雕鹿形佩姿态优美,生动逼真,加工精美细腻。
西周时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6108.png雕
西周晚期玉雕鹿形佩---通高9厘米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晚期墓葬出土
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此玉雕鹿形佩采用的玉料为和田玉青玉,埋藏于墓葬中近三千年,受沁后呈现灰绿色,间有灰褐斑。鹿体扁平,角长枝繁,臣字眼,体态矫健,小尾下垂,四肢壮实有力。姿态如在奔跑中倏(shū)然止步,昂首前视,大耳抿后,双角上指,将鹿奔跑的迅疾和受吓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鹿的角根钻一圆孔,用以悬佩。整器雕琢纹饰简洁、流畅,表现形态逼真,寥寥数笔就突显出了鹿的神韵。鹿角的变化更增加了切割、抛光、打磨的难度,外轮廓的边缘都进行了倒边圆角碾磨处理,所以尽管他只有0.4厘米厚,却仍然给人们的视觉感觉接近圆雕。和田玉是中国境内位于新疆所发现的最好的玉材,和田玉在商周时被选用,表明在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前可能就有一条通向西域的玉石之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753.png雕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557.png雕
上图: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西周时期虢国墓出土玉雕鹿形佩
两鹿出土于1990、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西周时期虢国贵族墓地。
【虢国是西周王朝初期分封的诸候国,因受周王室的器重而威振邦国。西周晚期,它从陕西东迁到三门峡一带。根据象形文字的解释,“虢”字是指一个武士手持兵器同老虎作搏斗,它向我们昭示了虢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的军事强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用计向虞国借道,出兵灭掉了虢国。"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也由此而来。】
西周时期黄玉雕鹿形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508.png雕
鹿形佩:
1993年山西曲沃北赵村西周时期晋侯墓地出土
山西省博物馆陈列藏品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0899.png雕
山西太原市博物院馆藏西周时期玉雕鹿形佩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4518.png雕
西周时期玉雕鹿形佩·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品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5052.png雕
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藏·西周时期玉雕鹿形佩
高:6.9、厚:0.4厘米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西周时期墓葬出土,青玉片雕,受沁后呈黑灰色。鹿回首顾盼,头顶两角硕大,分枝高耸,造型夸张。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7068.png雕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馆藏陈列品
玉雕鹿形佩·公元前十世纪(西周时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2546.png雕
白玉雕鹿形佩---年代:商晚期--西周早期
4.5×5.5cm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909.png雕
西周王朝中---晚时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686.png雕
西周王朝中---晚时期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晚期墓葬出土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0912.png雕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跪姿玉雕鹿形佩
(西周典型一面坡纹饰---罕见品)
白玉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593.png雕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跪姿玉雕鹿形佩
(
战国时期的玉鹿可以分为立式、跪式两种,其中立式较多,造型简练逼真。与西周的玉鹿相比,有以下特点:1、以单角者多见,出现了分杈大独角,枝杈后弯到臀部,角枝比西周粗壮。2、足部结构明显,特别是蹄尖近似牛蹄。3、眼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眼梢向上挑的圆眼,是采用斜挖压磨的技法雕刻的,这种方法使眼珠凸出,很有神采,为战国时期独有的典型特点。4、颈部细长,常用短细的阴线表现细毛,身体较前代稍瘦,显得瘦长而苗条,有的躯体上出现了小的圆圈纹,纹饰较前代更加写意化。战国晚期出现了新的造型——奔鹿,这是鹿纹演变的一个转折点。这种经过刻意美化的奔鹿,姿态生动,清新活泼,一改前代呆板的程式化造型,为后来的玉鹿装饰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玉雕鹿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0044.png雕
战国时期·陈设摆件玉雕卧鹿
汉代的玉鹿很少见,大多呈奔跑状,特别是夸张的四肢和奔跑姿态有很强的艺术感,在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奔鹿的形象。与前代相比,汉代玉鹿颈部、腿部瘦长,展示给人以善跳、适跑的形态。躯体上大多出现梅花点,还有的躯体上出现刻纹以及简单的飞翼,纹饰生动自然,饶有生气。飞翼在周代就有发现,但这种图案化布局到了汉代才真正出现。
汉代玉雕鹿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1845.png雕
汉代玉鹿挂件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5771.png雕
汉代玉鹿摆件
南北朝时期玉器上的鹿纹不多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作奔跑状,一种作伏卧状。鹿的四肢细长,前后直伸拉得很平,短尾、双角用弧形线刻划,线条柔中带刚,用细小的圆圈作身上的斑点,即可密又可疏。身上的飞翼短小,有单线和双线两种。纹饰上出现了鸟状的单勾、双勾云纹,大多采用浅线刻技法刻在鹿的脚下,以加强奔鹿的速度感。这一时期的鹿角以一线相连,头颈连接处饰细毛,躯干上圆圈较密,增加了其美感。南北朝玉鹿,鹿身出现美丽的陪衬纹饰,如小鸟云纹,奔鹿前有花草纹,鹿后有长脚云
到了唐代,玉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面向自然,取材生活,开创了玉雕艺术世俗化、玩赏化、多样化、写实化的崭新风貌。《论语》言:“人有命有禄,命者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替也。”因为“鹿”与“禄”同音,凡是与爵禄有关的图案,都以鹿为代表,因此这一时期以鹿为题材的挂件很多。唐代鹿纹的雕刻技法比以前大为丰富,既有深刀挖地的浅浮雕,也有精细的浅刻,极大地加强了鹿纹的艺术表现力。从造型上看,唐代玉鹿的头颈较长,形态优美,以匍匐状的较多,奔鹿造型不太多见。角多为单面勾云形和单杈形。眼睛多数用较短的阴线雕刻,分为菱形眼、三角形眼、六条线组成的兽类眼、方形的圆圈眼、圆点眼和滴水眼等。另外出现了一种肿骨鹿的造型。唐代玉鹿承上启下,在造型、技法方面有继承也有创新,所以在玉器史上具有转折点的重要地位。其主要特点是:1、分杈独角,角形与龙角相似,为长脚的勾云角。2、眼形有多种。3、鹿的脸部讲究写实,额、鼻、腮部结构分明。4、体态丰满,四肢细长,且弯度很大。5、纹饰、线条运用粗细结合的办法,粗线条表示轮廓线,用细密的短线表示体毛,刻法能达其意,运用也颇娴熟。6、肿骨鹿的角呈花朵形,造型以匍匐状为多,姿态有回首、前视、缩颈三种,这是唐代玉鹿的特殊风格
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886.png雕
唐—北宋时期·青白玉雕鹿摆件
长4.5厘米
宋代(北宋)玉鹿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但没有唐代的丰满,而是体态苗条,形象古朴有余,矫健不足。有立体圆雕,也有片状挂饰佩,特别是带饰板上的鹿纹在宋代较为盛行。造型以肿骨鹿为多,角大多为扇形,上有阴刻线,尖端见锋,背部有用短的阴刻线勾勒的体毛纹,其刻纹比唐代稍粗,排列也不整齐。眼形有两种:菱形眼和小圆圈眼。腿部虽细长,但弯曲度比唐代小。腹部、腿部以简单的阴刻线划分,颈部、头部连接处有阴刻线。有穿孔,孔洞自上而下直穿背部,为圆角长方形,跟唐代相似。
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13.png雕
北宋时期·青白玉卧鹿,高6.5厘米,长10.6厘米,厚2.2厘米
上图系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施工时发现一座经考证为北宋时期墓葬,发掘出土上图青白玉雕卧鹿-----现收藏收于首都博物馆内
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14.png雕
明代玉雕鹿
清代玉器中的动物形象较多,题材广泛,均采用写实手法。每件作品不但碾磨光润,注意了整体的比例、起伏、结构和动态,同时还十分强调细部的具体刻画,具有简洁明快的艺术风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质感美和造型美。玉鹿的眼睛跟前代不同,有的是菱形眼,有的是圆圈眼,但都是以阳纹突出眼睛。身上的纹饰用梅花点、圆点及斜的短阳刻线来表示,“木”字纹不见,刀深且宽,排列整齐。有的圆雕玉鹿背脊两侧有极细且排列整齐的纹线,腹部则不加纹饰。有的卧鹿身上还附饰有蝙蝠的造型,以突出表现福禄同在的吉祥寓意。
图照鉴赏: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5172.png雕
清代玉雕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