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没有早培的年月,转自《无言升学讲堂》第60讲
(2020-04-13 11:56:15)
标签:
无言升学新讲堂小升初早培早早培公民同招 |
分类: 教育 |
风暴转向北方的未来
病人们的根在地下怒吼
引自北岛《边境》
一个原本对我不是问题的问题,这半年不断有家长问起,那就是早培今年还有没有。
听到的不同来源尤其是来自人大附中内部的说法是:今年应该还有,明年够呛。
反而我了解到外部权威机关并不关注此事,去年在北京教委网站上,教委官方答复家长对早培的举报,回复中居然出现了没油没盐的一句话,大意是人大附中的事情只能由人民大学去管。
什么是早培班?以下引自人大附中官网关于早培班的描述。
人大附中“早培班”,是指本应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被人大附中提前招进中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的实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2010年初,人大附中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首届初一年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简称“早培班”)的学生于今年9月正式入学。在基地成立之前,人大附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诡异的是同一栏目下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招生简章却是“404 ”。
早培真要没有了吗?
我估计上帝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毕竟他还理解不了复杂的北京小升初。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没有早培以后,奥数培训就少了很大的市场驱动力,就像今天的东城小升初一样:自从东城取消小五点招以后,顺天府学在奥数生源方面的情况就比以前差了很多。
只不过,东城毕竟没法比海淀,尤其是家长的心气更不在一个维度里。
如果早培这张鸡血大旗收起来以后,人大附中乃至十一学校会用什么方式选拔竞赛苗子,渐渐的过了几年还会明朗,不仅是我,一般的上心家长很多也相信这一点。
只是,今年的小升初家长等不了,明年的5年级牛娃家长也等不了,毕竟,任何新路摸索周期都需要至少2-3年,但以目前的格局看,海淀孩子在小升初错过了人大附中,后面就更不好考进去了,末班车效应,错过一列末班车,可能错的就是一生。
努力上进的可能是下一个少年版的陈忠实——陈先生因家贫,高中休学一年,高考赶上三年灾害,大学减招,学校考大学的全军覆灭,之后历经文革磨难,终成大作家。但现在的更大概率,却是升学道路不能错,一步错步步错。
没有早培,会不会减淡黄庄爆棚的鸡血氛围,我持怀疑态度。
奥数升学道路,自1997取消小升初统考以来,历经23年磨难,中间至少4次大灭奥,连仁华学校也从休克到永久休眠了,那又怎么样?
没有早培,各机构学奥数的孩子,也会达到合理的平衡点,也就是5%-10%的优秀生仍然会在父母的带动下,坚持学习,那时候高端班乃至集训队都比现在要更好考,甚至都谈不上人弃我取,无非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还是坚定的家长。
一如2012年-2014年间的大灭奥在东城的结果,那次灭奥对海淀一点也没产生影响,所以没法类比。
功利心强的家长会怎样?我不了解这类家长,没法忖度,直觉认为如果没有早培,更多的家长会考虑其他升学途径,如对8少8素下功夫研究的群体会爆棚。
有人拿现在的西城做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没有早培的海淀做对比,说实话,这真的没有可比性。
在西城区升学的精英阶层的很多子弟,无需小学阶段学奥数,只需初中阶段在强大师资平台上依托家长大投入及孩子自身学习能力及强大自律性,就可以进入在西城的超级中学与在海淀的超级中学的苦娃抗衡。
这种情形,在海淀不可复制,海淀靠家长,某所学校的生源一旦走弱,在后面靠苦学追赶就不容易。这一点,海淀教育界比谁都更清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东城这几年基本兑现了这一人间真理,很多人还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沾沾自喜。
而西城很多家长因信息更为丰富,从而看到了自身忧患所在——只是同级家长横向互锁现象:桃李无言默默做好自己事情不与人交流的情况更多,进而多在忙自己该忙的事情。
小升初是个坎儿,迈不过去的便拉长到中考,如今年初三成绩好的西城实验学校,既不靠学校,也不靠运气,更不靠轮盘赌,拼的是家长和孩子挽回小升初不利的决心与勇气。此类事例充分说明了优秀生的养成并不需要小学疯狂加量,保持一定节奏,在中学阶段也能追赶上来,虽然付出远远大于小升初顺利者。
海淀又不同于西城,各阶段升学压力都大,一步错、步步错。完全取消点招,势必遭致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这部分家长在海淀数量不少,但家长再多终归没有话语权,顶多是影响各科研院所的工作生活,间接影响国民经济及科研发展,再通过有关方面将家长们的意见汇总反馈到相关部门,再根据情势出台优先照顾某些重点行业或部门如医疗、疾控及科研单位等等,但缓不济急,远水解不了近渴。
海淀升学的关键还是看各学校是否肯自断经脉光收条子不收优秀生。毕竟北大附中的成绩下滑,虽有多种因素,小升初招生不力是很大败因。与之类似的,东城的5分、西城的13分也在今年不约而同的略显疲态,与生源弱化关系紧密。名校究竟是甘愿沉沦,还是偷着招些好学生,对学区内的优秀生家长来说,至关孩子的前途,无比揪心。
从总体来看,任何升学竞争环境的恶化,归根到底,还是人为折腾的恶果。但家长们说多少万句话都没有用,草根家长只有培养自己的孩子具备充足的草根精神(特点是顽强与柔韧),在什么环境都能生存下去,千万不能把孩子与王爷公主子弟来对标,最终坑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说到底,有没有早培,都不是草根能置喙的,有没有,都该两手准备。
最后再补一刀。
对海淀区97%的家长来说,早培有和没有,对自己孩子小升初是一样的没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海淀的小学每年级已经在2万5千人以上,而每年早培能录取多少学生呢?160人,即便超额也不能超过180人,即便全收海淀的学生,也仅仅只占总数的0.7%,还不考虑跨年级因素。
0.7%,就可以扰动天下大乱吗?显然不够份量。
当然也有人会说,不光是这160-180人,在早培入营以后,还有小升初时候进人本实验班、进人分的机会,那又多了3倍的机会,但从去年小升初残酷的实践看,这3倍的机会真正能兑现多少呢?谁能告诉我们大家.....
至少在我周围听到的除了悲剧就是哑剧,很少有类似2018年海淀小升初的那种一个牛娃手里拿着3校甚至4校邀约而家长到处去咨询哪家更好的喜剧。
2019年和2018年为什么大不同,不仅是因为小升初的人更多了——海淀与西城均增长20%以上,频繁举报的家长也更多了,上级领导的监督也更频繁了。
今年唯一的优点是,海淀区小升初人数和去年差不多,其他各方面全加大了力度,更加之以公民同招,全民摇号,令民办校的出路也处于进退维谷之间。
而荒诞的是,现在不仅同级家长升学信息互锁,就连海淀上下届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看起来也极差。
今年小升初已经为之做好最坏心理准备的海淀草根家长,目测寥寥无几,多数人还在跟着沾满鸡血的指挥棒转圈圈。
有啥用啊,与其花那么多时间打鸡血、喝鸡汤,不如竖起耳朵以多听风吹,瞪大眼睛以多看草动,辅之以多祈祷以增加好运,多研究一下经济形势以增加收入或减少盲目投机,抑制自己的焦急情绪以免影响孩子,拉长战线以中考为支点,或以其他方式积极进取。
此时此刻,很多孩子即将初尝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的小升初,已经变成了大人们的战场。
主角成了观众,配角成了主宰。
一切都在幕后决定,台前该演啥还演啥。
孩子们会怎样看这一切丑陋的表演?
也许只是淡淡一个“哦”……
透着稚嫩的成熟仿佛提早了15年。
C'est la
这话意思是:有权就胡搞的,你拿它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