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差异/2017年北京小升初、幼升小形势分析之六

标签:
小升初幼升小牛孩背后都是牛家长条子力富 |
分类: 教育 |
我们之前有两篇形势分析讨论2017年北京小升初、幼升小共性问题:保服背锅和教随人改,还有三篇分析差异性:闻风热的时间差,学区差异,条子差异。
“
3、闻疯热的时间差 | 2017年北京小升初、幼升小形势分析之三
前几篇文章已经谈小升初和幼升小各种相同和不同,这种不相同还体现在生源差异。
生源差异不是指家庭出身社会阶层的差异而是指在这升学的两个阶段,学习能力差异。幼升小差异较小,小升初差异非常大。
小升初差异最主要还是小学6年不同家庭的努力程度从两头的极端情况来看,有天壤之别并不过分,有似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的变种版本,而主配角严重错位,现实中睡觉的不是兔子或者狼爸虎妈,而是放羊家长们。当放羊家长苦恼孩子初一的课内成绩还只是70、80分的时候,超级牛娃有的已经开始钻研微积分知识了。
尽管学前班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肇因是不许幼儿园教学习类知识,又一个何不食肉糜式的教育改革),幼升小生源差异仍然远远小于小升初生源差异,幼升小学习能力差异往往是识字量差别大,计算能力的差异并不影响后来学习。但小升初则不然。在极端情况下,学完高中知识与只掌握二年级知识的正常孩子都是小升初的孩子。多数情况下,小升初牛娃的英语水平已经普遍超过中考英语程度,数学则明显领先在解难题能力,1-2道压轴题的差距,往往如精神上的大山横亘在优秀放羊娃的面前,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大山不是一天积累出来的,至少有3年甚至更多的课外学习积淀。
说起来,这种差异居然也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娃曾经在某个春节集训,地点是中关村,中午吃饭,旁边也有家庭聚餐,其中一个街道老大妈关心亲戚家小女孩的问题是报了什么课外班没有。这种问题,在牛街聚会则很难想象。中关村的小学教育原本是因南方高级知识分子比例高的中科院的子弟众多而茁壮成长的,历经60年风风雨雨,即便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受到毁灭,更难受大派位这种何不食肉糜政策的重大影响,无非是民间有着众多应对办法而已。而牛街则是老北京居民聚集地,历来就不是科举人才的重地,对子女走应试教育的兴趣素来不大。
所谓的地域性,无非也是因为不同教育理念的家庭在不同区域有各自的聚集而已。类似中关村这样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聚集的区域,还有海淀区的学院路学区(但意外地在衰落中),西城区的月坛学区(部委家长比例高),东城区的和平里学区,丰台区的东高地地区,而朝阳区的望京地区则是因城区人口外迁形成的新的高学历重教社区。说来说去,每个牛孩后面都有用心的爸爸妈妈,区域并不是主要的教育因素,而是辅助因素,主要还是靠家长。无论是中关村还是和平里,无论幼升小还是小升初-中考的竞争都非常激烈。
下面更多的说一下何不食肉糜式的教育改革政策对小升初生源差异被拉大的巨大刺激作用:
取消小升初统考后,小升初生源间的学习能力差异不是缩小而是严重扩大了,狼爸虎妈不用带孩子准备小升初统考却有了更多时间精力抓课外学习。在家长中流传很多啼笑皆非的真实段子:以不严厉著称的中关村某校在某个学期增加课外作业以后,遭到了奥牛娃家长的投诉,因为影响她们孩子在课内时间段的休息,据说该校老师也由衷感谢家长们的巨大课外努力,使得课内学习异常轻松,当然,没有课外学习的孩子的家长怎么想的,就不知道了,在某村,完全放羊的例子虽然很少也不是没有,而很多的则是混色幽默,经常有家长反映很多嘴上自称完全放羊的家长经常被撞见带孩子出入两思或其他机构上课外班。
减课内负担刺激课外负担暴增的何不食肉糜式的小学教育改革,拉大了教育不均衡,这从这几年各区中考成绩曲线可以得到间接佐证,而小学与牛初中的课内学习紧张程度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甚至有个别以往的贵族子弟中学老师也要自觉给新入学孩子们在暑期免费补课,毕竟再贵族的学校也有高考成绩的强烈需求。
应试体制下,高考依然是指挥棒,再多的教改也不敢触及对中国社会上升通道公平化的唯一推动力:高考制度。
顺应一层家长意愿的各式各样教育改革,在京城只达成了一个明显的目标:一层子弟升学渠道畅行无阻且极大减负。
而除此之外,二层及以下各阶层子弟除非家庭放弃努力否则都将面临高考的竞争,无论幼升小及小升初有多少超近道的努力,也要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
目前的高考制度基本是除了(力富)子弟以外人人基本可以平等,而高考是排位赛不是达标赛,每个孩子在最后三年阶段的起跑线是远远不同的,超级中学对高考名次具有超级垄断优势,相应的,强市重具有相对优势,再逐次递减下去,轮到薄弱普通高中则连大学本科也难以保证。而为了躲避小升初的伤害,抢占高考起跑线,家长们可以参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中的小升初-中考升学模型,不再赘言,文章名是《中考预期分数线:小升初对中考的致命影响》。
有关这个小升初-中考升学模型,近期将准备做一次线上讲座,欢迎感兴趣的家长关注。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