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三国之旅(十二)~彼德罗瓦拉丁城堡(塞尔维亚)

标签:
旅行塞尔维亚彼得罗瓦拉丁城堡原创杂谈 |
南斯拉夫地处欧亚交界之地,自古就是战略要冲。而诺维萨德又是前南的北大门,理位置险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来回拉锯之地。
南斯拉夫人民为了对抗奥斯曼和奥匈帝国的侵犯,从1692年起就开始在诺维萨德的多瑙河畔兴建城堡,此后,虽几经改朝换代,但工程从未停止过,历经94年的漫长岁月,于1786年全部完工,在当时,城堡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军事要塞。
城堡建于多瑙河畔一块四十多米高的巨大岩石上,居高临下镇守着多瑙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能获此“殊荣”,着实不易。这座要塞曾在无数次攻打和防守中损毁,之后重建,再损毁,再重建,这里不知埋葬过了少鲜活的生命。

旅行车穿过瓦拉丁大桥,车窗外即是满目苍夷的城堡外墙,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现依旧傲然矗立在多瑙河畔,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扑面而来。
要塞占地面积120多公顷,有一条5.2公里长的外防御线和一个复杂的,长达16公里的地下军事密道系统。

进入城堡,发现有几个隧道的入口,忽然一抬头竟看到了赫赫有名的“喝醉的大钟”。
看着隧道旁饱经风霜的残垣断壁,想其间一定会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虽是绿荫环绕,但那悲怆的历史又怎能让人真正忘记呢.....

跟着领队穿过另一个隧道,

来到了城堡的顶部,

哦,城堡顶部还建有好多高低参差的红瓦白墙的石楼,原来这是古代的观望台。

站在围栏边俯瞰多瑙河,眼前豁然开阔,红色的屋顶,泛着微波的多瑙河,白色的钢桥,宛若天空掠过的一抹白云......

美丽的多瑙河融入了欧洲多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迤逦的风光和堡垒古老的气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只是眼前的多瑙河并不是蓝色的,而是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忧伤的色彩,这色彩仿佛是有太多悲凄的故事令她难以忘却.....

如今这里成为了旅游区,来来往往的游人让这里变得热闹起来,游览,休闲,拍照.....当地人也做起了旅游的生意,售卖冰箱贴,T恤衫等,堡垒沐浴在一片和平的氛围之中。

河对岸就是古城诺维萨德,

漫步多瑙河畔,欣赏着秋天的景色,蓝色多瑙河优美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

我信步来到了“喝醉的大钟”前,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钟楼和这座要塞同是诺维萨德的地标。

钟楼最大的看点是时针和分针调换使用,长针指“时”,短针指“分”。据说这一设计主要是为多瑙河上的船家们考虑,他们能在较远的位置就看到钟点。大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寒冷的日子里走得稍快,炎热的日子里走的稍慢,这样是为了让船家更好地掌握船速。

钟楼旁的一棵大树前建造了一个架设在鼻梁上的眼镜框,好有趣的创意,大树的枝叶就像人的头发,只是这头发的浓密要随季节而变化,夏天是一位年轻人浓密的头发,春秋变成了中老年人稀疏的头发,一到冬天,就变成了秃子.....

现在我看到的是一位中年人在冷眼看世界,哈哈.....

在要塞中,有一座精致的小房子,

这是诺维萨德城市博物馆。

馆内的展品还真不少。
即有西方的,

也有东方的

文化史厅展示着18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叶的城市变迁。

还是挺有艺术味的。

城堡的地下有一条纵横交错的地下巷道是必去之处。

据资料介绍:巷道总长度16公里,宽1米多,分3层,每层有2米高,两层之间有梯阶相连,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从通井里,用吊杆坠下,每一层地道像一片蜘蛛网,上百条通道纵横交错,盘旋迂回。地道里还有供士兵睡觉,吃饭,开会的地方,还有水井和蓄水池......每隔2米有一个枪眼,可以观察外面,进行瞄准和射击,巷道内设施齐全,想想当初的工程有多么浩大,边走边看,总觉得和我们打鬼子时,冀中的地道战差不多。

今天走在这阴森的巷道中,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阵阵的厮杀声.....
重回上面,尤如重回人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忽然想起了毛阿敏那首《历史的天空》。

夕阳映照着多瑙河,河面金波闪烁。

灵动的多瑙河,流经了欧洲10个国家,代表了欧洲的优美文化和历史,欧洲因你而美丽。

这变幻的景色让我真切地感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有时灿烂,有时淡泊。时而色彩绚丽,偶尔也会黯然无光,一切只能随其自然.....
谢谢浏览!春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