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Jordan)的魅力(开篇)


标签:
旅行原创约旦 |
约旦很小,但很古老,又很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千年的历史遗迹,在死海漂浮,到“月球”漫步,去峡谷探秘......这是什么样的体验,撩拨的人心痴迷。
约旦的美,出乎我的意料,那雄奇的大漠景观,那千百年前的古罗马遗迹,还有世界的唯一,美得如梦一样的死海.......
玫瑰之城佩特拉(Petra)

“你似乎并非出自人类的创意之手,
而是反复无常的神之设计所为,
仿佛你的岩石被施加老道的魔法,
独具一格地永恒静谧与美丽
吟颂着这样的诗句,来到了佩特拉,去寻找那份独具一格的永恒静谧与美丽。
进入佩特拉要经过一道深深的峡谷,这是它唯一的入口。峡谷被称为“蛇道”,Sig纵深1.4公里,是由悬崖裂缝形成,近百米高的绝壁,幽深曲折,成为了天然的屏障,即抵挡了恶劣的环境,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我来到了这又窄又深,峭壁如刀劈斧削成一线裂隙的峡谷边,真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光线透过缝隙照射在峭壁上,往来的游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

抬头看,沿途的崖壁上有纳巴泰人开凿的神龛,祭坛和墓塚群,低头看,深深的峡谷石壁上开凿出长长的输水渠道。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可见一斑。再看,岩壁上的色彩就像一幅色彩浓重的抽象画。
偶尔有载客的马车从峡谷深处奔驰而来,清脆的马蹄声让我恍惚穿越千年,一时间不知身在哪里........

道路越来越窄,悬崖越来越陡,光线越来越暗,恍惚间,悬崖裂缝中透出一道光亮,我正想长舒一口气,一道天宫之门被打开,扑面而来的是让我不能直视的玫瑰红宫殿.........
究其历史,这里曾是一处皇陵,远远看去依稀是座刚竣工的宫殿,整个宫殿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是山体的一部分,真是一个雕刻在岩石上的梦幻王国。

古罗马的墙柱,古罗马的士兵,游走其间的骆驼.....也许纳巴泰人相信,死去的人会在这雄伟的宫殿中得到永生....
这里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佩特拉一天的门票合人民币五百元,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沿山谷转过山脚,继续前行,眼前赫然的是一座纳巴泰时期的古罗马剧场,可见古王国曾经的辉煌,剧场后面山崖上是鳞次栉比的石刻宫殿式的坟墓。
纳巴泰的歌者曾在剧场吟唱史诗,

我边走边看边想,在玫瑰色山岩和漫天黄沙中,在历史感的古遗迹前,感受着古时佩特拉人的生活。
我想沿着石阶爬上佩特拉山谷的最高点献祭台,一探究竟,但时间真是匆匆太匆匆了,只能遥望,爬不上去,旅行难免留有遗憾。
如果继续向前走,大约还需要几个小时,经过旅客服务中心后,爬过5公里的崎岖山路,便可以来到一座修在山间,名为代尔的修道院,但时间是远远不允许了,要想到达这里,需要一天的时间。只能就此返回。
佩特拉,希腊语是岩石之意,眼前所见的一切,真不愧为开凿在岩石上的城市。
佩特拉是史前时期,古纳巴泰沙漠商队建立的一座城市。当时这里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
公元106年被图拉真的罗马军团征服后,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成为罗马帝国通往东方商路上的重要枢纽。后来因红海贸易兴起而替代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失去了作为一座城市存在的基础。
公元363年一次巨大的地震夷平了佩特拉除去用山峰雕就的坟墓外的所有建筑,活着的人默默地放弃了曾经辉煌的古城。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占领时,已是一座空城。
盛极一时,弹指间又灰飞烟灭,沉寂千年......留下更多的问号,让现代人去思考,去探知。

红色的山谷,连绵的山丘,无垠的沙海,苍凉中透着壮美......这就是瓦迪伦,也称为月亮谷。
杳无人烟的沙漠,酒红色的沙丘,千奇百怪的砂岩,就像没有生命的月球表面。
正是这些戈壁砂岩与沙漠奇妙地结合,令瓦迪伦成为拍摄火星场景的最佳场地。史诗般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和科幻电影《火星救援》,《红色星球》中的外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瓦迪伦位于约旦亚喀巴北部70公里的一片沙漠腹地,沙漠宽约2公里,长约130公里,这片渺无人烟的沙漠像月球一样宁静沉寂,所以有了“月亮谷”这浪漫的名字。
这里人迹罕至,亘古不变。2017年4月12日午后,我乘沙漠越野车来到了这片茫茫的红沙戈壁。
它于2011年被列为最新的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曾是纳巴特王国的领地,奇特的山崖峡谷错综复杂地交织着,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高大的山脉被晕染成酒红色,金黄色和桔红色,绚丽的色彩铺天盖地而来,瓦迪伦摇身一变宛如一颗红色的星球表面,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车子时而穿越峡谷,时而绕过一座座高耸的山岩,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景色。攀上一处岩顶,举目远望,千百年中东风云变幻,在这里都化作一粒粒沙尘。

漫漫红沙中凸显的悬崖让人仿佛行走在另一个世界。偶能看到贝都人和或立或卧的单峰骆驼行走在这颗星球里,沙漠之舟

1917年阿拉伯大起义期间,英国传奇人物,阿拉伯事物专家,劳伦斯被英国情报机构派往这里,这里是他曾经纵横驰骋的地方,是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基地,砂岩上雕刻着他的画像,和约旦第一任国王一样受到阿拉伯人的拥戴,60年前的电影仍历历在目,主演奥图也由此成为影帝。

这条伸向远方的铁轨,曾是英国托管时修建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那条铁路应该就在这里。今天我来到这里,探访“阿拉伯劳伦斯”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感受着阿拉伯大起义的那段历史。
在大风与尘沙中我们返程,身后的山崖渐行渐远......
别了,瓦迪伦,别了约旦沙漠中的戈壁......
沙漠之舟走了,真正的沙漠之舟陪伴着你.......

西亚古城安曼是约旦的首都,也叫七丘之城。城市中的房屋始建于七座山丘上。如今已扩建到十九座山丘上,是当之无愧的山城。
其中有座山丘叫做城堡山(Castle Hill),是最初的七座山之一,也是安曼的制高点。追溯历史,这里是阿巴斯.阿蒙王国最古老的要塞。
纪元前13世纪,在现在的安曼周围出现了信仰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纪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把首都设在了城堡山上,并称其为“阿蒙”,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拉巴”城,之后“阿蒙”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安曼。
后来,崇拜希腊诸神的罗马帝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王朝~伍麦叶王朝,都把城堡山作为城市的中心,先后建立了各自的城市。

2017年4月11日上午,我站在城堡山上俯瞰整个安曼,老城的建筑依山而建,柔黄色建筑鳞次栉比,古罗马露天剧场,高耸的宣礼塔,蜿蜒曲折的街道,高高低低,忽上忽下,错落有致,这就是安曼,一座浮华退尽的古城。一座360度映入眼帘都是层层叠叠柔黄色的城市。
镶嵌在众多房屋中的那座半圆形的古罗马剧场,仍赫然在目。身后边也是一片千年古迹的废墟。此刻,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今日的安曼与历史的安曼交汇之处,约旦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时光在这里穿越了几千年.....

在山顶上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就是:古罗马人留下的赫拉克勒斯神庙遗址上的那几根高大的罗马石柱,其中两根罗马石柱和放在上面的一段横梁保存的最为完整。
在罗马柱附近还有一只不完整的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大手,一段胳膊肘也残留在那里。据说发现神庙后,大多数的好东西被日不落拿到了大英博物馆保存起来,只留下这只赫拉克勒斯的手,用以证明这里曾是赫拉克勒斯神庙。
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又名:海格力斯,在罗马神话中名为:赫丘利。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力大无穷,神勇无比,完成过十二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了大力神。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大名鼎鼎的死海经卷(Dead Sea scrolls),它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圣经,我来这里就想看看它的真容,可转来转去也没找到,后来听说是被人偷走了,哦,这么珍贵的文物,竟然会不翼而飞,真是莫名其妙.......

博物馆后面就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的建筑遗址群,这座带有穹顶的建筑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的皇宫,虽然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看来依然壮观,走进里面,除了游客,空空如也,借着光亮,我发现墙壁上还留有一些阿拉伯风格的雕刻,这可是来自1300多年阿拉伯人之手的杰作。

离开古老的埃米尔宫向前走,映入眼帘的仍是一大片坍塌的废墟,视线透过废墟,约旦的国旗正在迎风飘扬,这是世界上户外最大的一面国旗。
面对这些古老的废墟,如果这些残破的石头会说话,那讲给我的一定是约旦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东的庞贝”,“罗马之外的罗马”这是对杰拉什古城的赞美之词。庞贝,罗马,这些字的符号就是刻在杰拉什古城身上的古罗马印记。
杰拉什古城坐落在安曼以北40公里处。是约旦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之一。
杰拉什始建于希腊统治时期。所以城内的遗迹分属于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时期。
曾经横跨欧亚非的古罗马帝国,在公元前64年占领了叙利亚及包括杰拉什在内的一些城镇后,杰拉什便逐渐按照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发展。
公元3世纪初,古罗马帝国政治动乱,杰拉什也开始一蹶不振。以后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波斯的入侵和王朝的更迭,杰拉什又经历了几度盛衰。之后杰拉什经历了几次强烈地震,许多建筑物毁于一旦。公元9世纪历史悠久的杰拉什销声匿迹.......
1806年,德国旅行家欧利赫发现了杰拉什。于是自1920年起,考古队在该城不断发掘出沉睡千年的文明古迹,杰拉什又得以重见天日。
古城虽然几易其主,几度兴衰,但城中平坦悠长的石板街道,林立的柱廊,屹立山顶上的神殿,富丽堂皇的古罗马剧场,宽阔的椭圆形广场,保存完好的哈德良凯旋门........
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古罗马时期曾经的恢宏气势。

2017年4月11日午后,我来到了这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荒野上的哈德良凯旋门。
哈德良是罗马帝国安顿尼王朝时期(公元117~138
眼前的这座哈德良门是在公元129年,为了迎接罗马皇帝哈德良来访,杰拉什人专门在城市南部修建了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命名为哈德良凯旋门。

穿过哈德良凯旋门,左侧就是赛马场。赛马场的周围是几排石座,中间是一大片长满了黄花花的空地,据说当时可容纳1.5
杰拉什东侧,带有一排排阶梯的古罗马圆形露天剧场,是约旦境内现存的三个古罗马剧场中最大的一个,剧场有非常科学的音响系统,常常用于大型音乐会和舞蹈表演,每年的杰拉什音乐节就在这里举行。
2016年中国湖南青年舞蹈演员曾在这里表演过群舞“苗族花灯”。
剧场的舞台上,一位穿着古代士兵服装的约旦人正在表演苏格兰风笛,约旦独立前曾是英国殖民地,风笛也许就是那个时期传到这里的。

椭圆广场是古城中最精美的建筑,始建于一世纪,是用来集会和庆祝活动的场所。广场的地面是用同心圆方式排列的石板铺成,四周的柱子全部是爱奥尼克石柱,广场中原有两个祭坛,一个喷泉,现在广场中的石柱是后立起来的,是为每年一度的音乐节燃放烟花用的。

城市中央的这条加冕大道也是用巨石铺就,当时为了迎接罗马皇帝哈德良皇帝来巡游而建,现在深深的车辙,印记了刀光剑影的历史。
列柱大街是由街道两旁如队列般整齐的科林斯式石柱而得名。这条长800米的大街由椭圆广场直指向北门,街两旁是步行长廊和店铺,是古代的商业街。
2000多年来,这些石柱就是这样顽强地屹立着,至今还在展示着古罗马帝国的的豪迈气派。
行走在2000多年前石条铺就的街道上,不由得脑海中闪现两轮马车在这里行走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将到哪里去。
宙斯神庙虽然是罗马时期的建筑,但保留了不少东方建筑的风格特征。
水神庙是一组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群,墙面上的七八个出水口和中央的喷水池,及下方街道的地下排水系统,它是杰拉什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2世纪末期。
阿尔忒弥斯神庙供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双生妹妹,阿尔忒弥斯是杰拉什的保护神,因此她的神庙比宙斯的神庙位置更高,也更雄伟。矗立在这里两千年的石柱尽显沧桑。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古老的廊柱,城市的废墟,失落的文明,历史从中走过。
傍晚时分,离开了这里,杰拉什古城就像悲剧中的英雄,静静地站在那里,高大的罗马柱,宽阔的广场,散落的巨石似乎仍在述说着昔日的繁华与辉煌。

亚喀巴是约旦最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位于亚喀巴湾顶端的红海边,是约旦唯一的出海口。据导游讲:1965年,约旦国王侯赛因以约旦内陆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带,从沙特阿拉伯交换获得了亚喀巴以南长达12公里的海岸线。这里被珍视为:约旦眺望海洋的窗口。
亚喀巴隔海与埃及相望,左邻右舍是以色列和沙特。这就是亚喀巴周围的情况。红海沟通了地中海和印度洋,亚喀巴在约旦的地理经济位置可见一斑了。
街道两旁是一个个卖商品的摊铺,主人对着我们露出和善的微笑。
小时候读过《一千零一夜》中提到过的艾拉就是这座城市,辛巴达的历险就是从艾拉前往大海的。
死海(The Dead Sea):梦一般的漂浮

死海,即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亚拉巴海,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
死海其实是一个内陆盐湖,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5到16公里不等。湖面海拔-430.5米,比我国的吐鲁番盆地还低200多米,湖最深处380.29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112米,是咱们这个星球的最低点,所以称为地球的肚脐眼儿。
海水的大量蒸发,让留在死海的水密度变得很大,并包含了丰富的盐和各种宽物质。在希伯来语中,死海就叫盐海,盐度34%,大概是普通海水的十倍。
小时候在地里课本中就知道了地球上这个奇妙的地方,因为那里海水的盐分高,所以无论何人都可以浮在海面上,想沉下去都难。于是便对这里便充满了好奇。当时就想:带上一本书,悠闲地“躺”在死海上享受生活,多么地不可思议。
我们到达这里时已是2017年4月13日午后三点多了,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就去海边了,去海边要一路往下走,这可是非同一般的向下走,我们是朝着地球的最低点前进,心里想:地球的最高点去不了,能去最低点也不错喽。
一路向下,路边是春花盛开的花园,无边的大泳池,还有咖啡厅......真正地休闲度假,疗养的好地方,只叹在这里呆的时间太短了。

到了海边,海面上有几位俄罗斯人在漂浮,沙滩上有一个泥罐,里面盛着死海泥,几位俄罗斯年轻人正在往脸上,身上一边涂抹,一边画出有趣的花纹图案,这就是死海泥SPA。
早就听说过,死海泥有美肤健身的功效,抹上死海泥,享受日光浴,让皮肤充分吸收水中矿物质,有趣又养生。死海的AHAVA护肤品世界畅销。
此时队友也陆续地来了,大家开始涂抹,一个个画得像包公似的,可是天气突然变坏,海边起风了,还掉了几滴雨点,为了安全,死海漂浮暂时关闭,那些正在漂浮的人也被唤了上来。没辙,只能到泳池中消遣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先生又跑到海边,死海呈现出梦幻般的美......
天上被朝霞润成淡紫色的云彩在慢慢地漂移,散开,阳光温柔地洒在海面上,海上风平浪静,晨光下的死海,没有阳光下大海的熠熠波光,也没有欢乐浪花的律动,它像梦一深沉,安静,朦胧,充满了诗情画意。
宗教圣地~尼泊山(Mount Nebo)
尼泊山是先知摩西(Moses)升天的地方。也是约旦境内最值得尊崇的圣地。
据《圣经》第34节记载:犹太教的创始人摩西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并在此升天。
2017年4月13日我也来到泥泊山圣地,驻足山顶,眺望远方,约旦河谷,死海,世界上最古老的耶利哥,耶路撒冷......你们都在哪里.......
阴天,加上弥漫的沙尘,远处的景色我什么也看不见,圣经中记载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可在我眼前却是一片荒漠,贫瘠的山地,几乎寸草不生,唯有眼前的几棵小树冒着风沙顽强地生长着。

这块侧面层层叠叠,被雕刻成一部历史书卷式样的巨石,是纪念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公元2000年来到这里而建立的纪念碑。
碑上记录着整修泥泊山参与者的名字,还有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莅临泥泊山的记文。正是罗马教皇的来访和考证,才正式确认了泥泊山是先知摩西升天的地方。

这座古朴的建筑是泥泊山上最早的教堂,修建于公元四世纪末,是为了纪念摩西在此辞世。

走进先知摩西教堂,眼前的景色让人诧异,这与我以前见过的教堂完全不一样,这里没有精美雕刻的穹顶,更无圣经故事中的彩色绘画,而是陈列着大批稀有的考古文物~马赛克制品和残缺的罗马石柱。与其说这是一座教堂,倒不如说它更像一座马赛克博物馆。

教堂中展示的1933年挖掘出来的马赛克地面图,它们被小心翼翼的围起来,尽管有些不太完整,但一千多年前的作品已经足够精美了,画面大多是植物,动物和人物还有农耕和狩猎的图案。这些马赛克在我眼中是一些古老精美的艺术品,但在信徒的心中一定有更深的意义。
据我所知,马赛克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用黑白大理石搭配做成马赛克,到了后来,发展成小块,彩色的马赛克,但是只有教堂和贵族才用得起。
今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东地区看到如此色彩丰富,图案繁多的马赛克,可见在那时,希腊的艺术就已经传到了中东,想想看,中东的文明历史会有多悠久?两河流域一定还有更多的阿拉伯古文明值得我们去探知。
外观看起来不起眼的教堂竟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如能坐下来仔细观赏,也许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矗立在山巅,迎着蓝天的,象征着摩西神杖的钢制盘蛇十字架,盘蛇象征着沙漠里引领摩西前行的铜蛇,十字架意为耶稣基督被处决时身上背负的十字架。这个作品是198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竖立的,它朝西远望,遥望着迦南,遥望着那未曾踏足的耶路撒冷......
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朝圣者前来瞻仰摩西,他是犹太教的创始者,是基督教中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人,耐人寻味的是,他还是伊斯兰教中的六大使者之一,巴哈伊信仰中的先知。所以这座古老的泥泊山是几大宗教共处的地方,而我们所参观的教堂更是泥泊山的灵魂所在。
此时,我耳边响起了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那气势恢弘,震撼激射的乐曲让人荡气回肠。
马达巴是约旦中部Madaba省的省会,人口只有六万左右,其中10%是基督教徒。这里以拜占庭和倭玛雅时期的马赛克画著名,有马赛克之城之称。
马达巴城有3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座城市几易其手,埃及,犹太,希腊,穆斯林和拜占庭人都统治过这里。
拜占庭时期,马达巴是地区主教所在地,受拜占庭的影响,马赛克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教堂,公共建筑和私人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马赛克画作。
公元4世纪拜占庭时期,东正教传到了马达巴,公元560年,马达巴修建了圣乔治东正教堂。公元747年,一场大地震把马达巴摧毁了,这座城市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直到1880年,2000多名基督教徒来这里定居,开始重建城市,重建圣乔治教堂。

当1896年他们重建圣乔治东正教堂时,发现了那幅约旦的瑰宝,著名的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中东地图。
2017年4月13日,我来到了圣乔治教堂,站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马赛克地图前,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公元六世纪时,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古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死海,西奈山等157个圣经中提到过的城市,和地图中心的耶路撒冷,内心觉得中东真是神秘。
一些学者认为这幅地图是为了方便基督教信徒游历圣地而制作的。考古学家按照地图中标注的地方进行挖掘,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站在教堂中,看到信徒们都是伊斯兰人的装束,总有点怪怪的感觉,恍惚来到的是清真寺。虽然知道马达加是约旦基督教信徒的所在地。但长久以来,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的理念已根深蒂固。
从原始荒漠的沙漠谷地瓦迪伦,到史上文明的废墟佩特拉和杰拉什,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山到散发着永恒光辉的死海.......这些神秘莫测,让人难以忘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每一个喜欢旅行的人。
约旦,一个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国家,一个触及人们灵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