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诗话~芬兰(二)~白教堂,红教堂

在波罗的海的游船上,遥望赫尔辛基,宏伟的路德派大教堂(又称审判大教堂)仿佛一个气宇轩昂的冷俊男人优雅地站在高处,傲视着眼前的一切过往。
大教堂通体呈乳白色,顶端是淡绿色圆拱的钟楼,几乎在赫尔辛基的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它,它是赫尔辛基的象征。
它,建于1852年,出自德国建筑师恩格尔之手,是他心血的结晶。
P3:教堂高耸的绿色青铜圆顶,在市区四周皆可望见。
在赫尔辛基,海风和建筑师一同刻画着这个城市的风貌,赫尔辛基三面环海,海风和时间老人联手慢慢腐蚀了建筑物顶端的包铜,让它们逐渐变成了淡绿色。大教堂淡绿色青铜钟楼就是海风这个色彩大师的佳作。
当我们来到参议院广场,近距离地欣赏这座旷世之作。教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六根白色大理石立柱支撑起教堂主体,廊柱上设有三角楣饰,在门廊顶端塑有十二门徒雕塑,淡绿色青铜顶钟楼直插蓝天,它表达了人们对神的至高信仰。
P6:白色大教堂巍然地矗立在参议院广场北面的一个高于海平面80多米的小高地,希腊廊柱支撑着乳白色大理石的教堂主体,一个淡绿色的青铜大圆顶,周围是四个淡绿色青铜小圆顶,四个小圆顶模仿了圣彼得堡伊萨大教堂的式样。
P7:登上数十级台阶后,可以欣赏到希腊神殿式的廊柱。抬头仰望,阳光照在绿色的屋顶上,金色的顶尖和星星装饰,闪闪的光芒映衬着蓝蓝的天空,显得十分光彩夺目。此时,这座精致秀美的教堂仿佛变成了,蓝天下一位亭亭玉立的北欧少女,那么清纯,那么优雅。
走进能容纳1300人的大教堂里,与传统的东正教和天主教相悖的是,完全白色的内观设计让烦躁的心立刻变得宁静下来,这里没有精美繁复的雕饰,更没有俄罗斯教堂的金碧辉煌,除了镀金的圣坛和二楼的管风琴外,只有Luther,
P15:大教堂前面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从1809年到1917年,芬兰成为沙皇俄国的自治大公国,说白了,就是芬兰是沙皇俄国的殖民地。这座雕像是沙皇俄国时期建的,作为历史,芬兰独立后,此铜像保留至今。
P17:亚历山大左手扶剑,右手手心向上,傲视群雄。
铜像下面四周的雕塑分别代表和平,科学,艺术与正义,代表正义的女人,据说也是芬兰的象征。
P18:建筑是一个城市的主基调。在赫尔辛基,俯仰之间皆是景观。
P19:参议院广场一侧的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它与广场四周的许多建筑均出自十九世纪著名建筑师C.L.Engel.之手。
教堂内葬有芬兰民族英雄马达汉将军,是他率领芬兰军队抵抗俄军入侵。
P20:
P21:乌斯别斯基教堂,北欧最大的希腊东正教教堂,颜色和式样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深红色的俄式外貌,里面是金碧辉煌的传统装饰。
教堂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拱顶和花岗岩石柱是这座教堂的两大特色,蛋彩的基督像和十二门徒壁画均由俄国画家绘制,具有浓郁的东正教的特色,与不远处新教的白教堂判若云泥。
P36
终于,我忍不住,拍下了几张,尽管教堂内光线昏暗,我又只局限在一个位置,但那种氛围,也让我颇有感触。
据说,现在芬兰有1%的人信奉东正教。
亚洲多寺庙,欧洲多教堂。
在欧洲旅行,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教堂。教堂是每个城市中最经典的建筑之一。这些散发着迷人韵味的教堂,是千百年来人们信仰的结晶,那里寄托了大多数人们对博爱,自由,平等的追求。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教堂建筑更是如此。视觉的感受应该基于想象的基础之上,那是内心世界的向往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它即要体现人们对上帝至高的崇拜与信仰,也要表达人们心灵的追求。既要有天国的崇高感,又要有上帝之家的优美感,崇高使人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
要想更多的了解教堂建筑,也要对宗教有些许了解。
自从信仰上帝,信仰耶稣的宗教产生后,在罗马帝国内,就产生了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之间的分歧。东部教会承袭希腊文化传统,西部教会承袭拉丁文化传统。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因为以东部教会为主体,也称之为“东正教”。
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或“天主教”,因为中心在罗马,故又称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教阶制度,以教皇为最高首领。
东西教会分裂600年后,在天主教教会内部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一批反对天主教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的教徒脱离了天主教,从而形成了新的教派,也就是“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三个主要教派。人们将信仰耶稣,上帝的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内的各教派统称为“基督教”。
我虽不是宗教的追随者,但有感于教堂那精美的外表,悠扬的钟声,凝重的气氛,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我想:这就是凝固音乐的魅力吧!
赫尔辛基大教堂虽比不上梵蒂彼得大教堂恢宏,巴黎圣母院厚重,圣母百花大教堂奢华......但它简约明快的独特风格尤如赫尔辛基蓝白的格调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