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秦淮河载着六朝古都金陵厚重的历史,载着千古的忧愁与欢乐,日夜奔流着.......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素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之称。从1800多年以前开始,这里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东吴时,这里是繁华的商业居民区;六朝时,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 宋代则成了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文庙以河为泮,金粉楼台,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故有美称“十里珠帘”。
P2:
南京是一个文化堆砌起来的城市,秦淮河水中的浆声灯影里流淌了太多的风月和传奇。
我第一次来秦淮河是2002年3月初,乍暖还寒的季节。应南京同行颜女士2000年在南宁青山书院培训时之邀,在上海探访一位生病手术的老人后,返程时在此停留了几日,并去了扬州,镇江游玩赏春,回来后,与已到南通任职,专程赶回来的颜女士在此小聚。
那是一个晴朗的月夜,天如水,一轮新月挂苍穹。淡淡的清辉洒在粉墙黛瓦的雕花木楼上,洒在泛着微波的秦淮河上。此时春水如镜,美人倩影倒影其中,雕梁画栋水中浮动........我脑海里也浮幻起秦淮河笙管笛箫,明月画舫的歌舞升平景象。“春来照影秦淮水,爱杀江南云母舟”。
P3:
我们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巷子一路走去。
秦淮河源自通済门,却美在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厚重文化底蕴的象征,始建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位于秦淮河北岸贡院街。它利用秦淮河作为它的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等建筑。比起外面的街市,庙内冷清多了,游人不多。新翻修的殿宇里塑了孔夫子的塑像,供着他的牌位。
继续前行便到了江南贡院。贡院是过去考状元的地方。清代,江南贡院高中状元者达58名。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翁同和均出于此。庭院深深中,明远楼依然耸立在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中,仍有几分庄重的感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在夫子庙和贡院的殿宇上,有一种清净的感觉,和外面熙来攘往的人群形成了反差。毕竟这是读书人的圣地,人们总不会亵渎它。我禁不住赞佩这些苦读的书生们,在此纷繁的外界环境中,能坐怀不乱苦读诗书获取功名着易。
P4:
P5: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诗写的就是藏了许多故事的乌衣巷。漫步在这条窄窄的,用青砖铺就的巷子中,看着两边仿古的民房,怀旧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巷旁的媚香楼是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居。它左牵文德桥,右携来燕桥,南望乌衣巷,北依夫子庙。看着眼前这座古色古香的小楼,不禁让我想起这个柔弱多情,而性格又如此刚烈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和侯朝宗的故事。记得林语堂为此曾写了一首诗:“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义气照耀千古,羞杀须眉男子......”。明末清初的秦淮河,在改朝换代风云骤变的日子里,这里曾演绎了一场柔媚刚韧,悲壮凄美的故事。也演绎了黄太冲回浙东举兵抗清不屈不挠的故事,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的壮举,难忘的“扬州十日”。
P6:
到秦淮河自然要品尝秦淮“八绝”的风味小吃。秦淮河畔有许多酒家,仿古的房子临着河岸,挂着灯笼,只是少了过去的歌舞妓在这里抚琴唱歌助兴,换了现代派的小姐来服务。
颜女士点了许多小吃,依稀记得有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麻油干丝,蟹壳黄烧饼,什锦菜包,桂花小元宵.......我们边吃边透过精雕细镂的格子窗欣赏外面的景色:映入水中的灯光漾起缕缕的涟漪,河中游船,舱前顶下悬着彩灯,或明或暗,或艳丽或淡雅.......与两岸的灯光相互辉映,把夜晚的秦淮河装点的妩媚动人。远处的亭台楼阁在淡淡的月光下,衬着深蓝色的天空清稀可见。不时有琴声从远处飘来.......此情此景让我此时不知身在何处,恍如回到了繁华的六朝古都金陵,看到佳人们在轻歌曼舞,丝竹飘渺,年少英俊,风流倜傥的书生才子流连其间。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之间,仿佛唐伯虎,吴承恩,郑板桥.......董小宛,卞玉京,陈圆圆飘飘然地来到眼前,他们轻歌曼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谱就了千古诗酒风流佳话。
第二次来秦淮河,是在几年前的三月末。品尝完鲜美的河豚回到中山南路的宾馆已是晚上九点多,但旅行时常常出现的兴奋令我难以入睡。于是踏着淡淡的月色,带上我的佳能卡片机,一个人漫步来到秦淮河畔,倚栏静静地凝望着灯光浆影中的秦淮河。
P7:
P8:

游船缓缓地在河面上驶过,穿过一座多姿的桥,又来到一座多彩的桥下,桥上的灯光在夜风中飘忽不定,河两岸带有马头墙,古色古香的小房子在灯光的映照下,宁静中透着灵气。秦淮河的夜,犹如梦境一般。我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邀她对影成三人,共赏秦淮夜色。我想起《桃花扇》中的诗句:“李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墙照婵娟。”不远处的镂花格子窗中传来了妙曼柔情的昆曲《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曲笛悠扬,温婉清纯。我的思绪随着曲声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飞扬.......我似乎感觉到一时之间穿越了千年,我坠入了历史的长河,思绪伴着妩媚的夜色一会飞向了宋朝,一会又飘到了明清。一个又一个历史人物在河面上浮现,他们模模糊糊,悠悠忽忽,飘飘然然,似幻似真.......我知道,我又在浮想联翩了.......我定了定神,思绪便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物事人非,回到了多情妩媚,楚楚动人的秦淮河。那些历史兴亡的史迹,那些梦幻中的人物,随即消失在这浆声灯影里了。
P9:

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俞平伯和朱自清,在80多年前同游秦淮河时,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了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成为百年经典散文。文中描绘的那些雕镂精细的木格窗的大船,小船和船内陈设着光洁的红木家具,挂着风雅的字画.........坐在这样的船中喝茶谈天,望远顾盼两岸的河房,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成为梦想了。现在的游船大都是机动船,没有了船夫摇橹,也没有了可坐的藤椅......更少了那份闲适的心情。
P10: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六朝旧梦,美人,才子,书香,江山社稷,在日夜奔流不息的秦淮河水中渐行渐远,历史就是历史,仿佛秦淮河上的一团光雾,渐渐地散去.......秦淮河开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