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的故乡~扎龙(一)

标签:
杂谈 |
我对拍鹤没有把握,对动态的东西捕捉不好瞬间的表情。在网上先生看到了王科举的摄影作品~丹顶鹤,萌生了拍鹤的念头,我则是陪他一起来玩的。
哈尔滨的李先生帮我们请了一位擅长拍鹤的潘先生,别名“潘美鹤”一起同行,他与扎龙保护区的人很熟,能享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美鹤先生又约了他的朋友,喜欢拍东北虎的“杨老虎”。我们四人同行。
美鹤先生是扎龙的“名人”,爱鹤是有了名的,来了以后竟让我们在招待所里里等了足足三小时,害得我们在保护区好找,也幸亏他是名人,终于有人知晓他在那里,原来他“偷进”“新生儿”房间去拍刚出生的小鹤。名人终归是名人吗,出入不受限制。但当我们找到那里时,他已出来,骑着自行车返往别处。这个“光”没借着。我们便来到芦苇荡边,坐在观鹤的小山包上等晚霞。太阳从乌云中散射出它最后的光芒,将湖水染成了金色,一群大雁在水中嬉戏,身上披着金色的光芒。
美鹤先生说:这里早晨三点多钟天就亮,于是我们约好早晨三点半到芦苇荡边的观景台见面。夜里下起了雨,时大时小,因为心里有事也不敢睡,听着窗外雨打芦苇的声音,远不及雨打芭蕉好听,竟有点让人心烦。便不时地看表,三点了,雨还没停,给美鹤先生打了个电话,他说:什么时候走等他电话。三点四十分,电话来了,我们下楼,此时外面雨还没停,不过东方已经泛白,撑着伞行走在雨中,空气好清新啊。来到观景台,只有我们三人,杨老虎昨晚被保护区的朋友灌醉了。
一会雨停了,王科举带着几位江南来到摄影发烧友来拍鹤。王摄影家很有经济意识,贷款盖起几栋东北平方,为来此的摄影团提供食宿、导游服务。拍摄的队伍壮大了。当东方露出了红晕,朝阳把乌云染成了深红,把白云染成了金色,把光芒投向了大地时,我们借“名人效应”之光,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放鹤员特地为我们打开了鹤笼,休息了一夜的丹顶鹤有秩序地走出笼子,然后扑拉着翅膀,在头鹤的带领下先向南,再转向东排成一队展翅飞向天空,矫健的身影映衬在朝霞中,赏心悦目。
鹤晨练之后,就在草地和芦苇荡中嬉戏跳舞,优美的舞姿尤如空中的探戈。
名人总是有人崇尚的,吃了早饭,又随名人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跟随美鹤先生去拍小鹤。
“特殊待遇”只有十几分钟,小鹤们要回家了,我们也得撤了。
每天上午九点十五和十点十五都有常规的放飞活动。此时我们又来到观景台,这时来看鹤的人就多了,山包上,草地上、芦苇荡旁、、、、站满了人。
下午我们又去观看常规的放飞。饲养员打开铁笼的大门,开飞了,但见这群鹤慢悠悠地走出来了,扑打着翅膀刚飞起,却又落了下来,不飞了,任凭游客们怎样喊叫,也无动于衷。原来它们是很有规矩的,头鹤不飞,其它的鹤也不飞。身旁的一个女孩遗憾地说:走了这么远路,花了二十元钱买门票,扑打一下就算完了。听了她的话,我暗暗庆幸能跟位名人来。其实游客不知,鹤也累了,清晨飞一次,上午飞一次,已经够数,何况午后天又热。只不过鹤不知清晨是为名人飞的,这次是为花了钱的游客飞的。
傍晚时,我们借光又享受一次特殊待遇,这次是因财政局长带他的一些朋友从嫩江来扎龙玩,这些鹤还是挺给财政局长面子的,虽然这些鹤长期人工喂养,缺少了野性,但还飞了一小段。飞后,几只鹤在观景台的小山包上追逐嬉戏,有时还排成“一”字行列,映衬在浓淡变幻的云中。
芦苇荡中的几只鹤在捕食小鱼,夕阳的余晖斜照在它们身上,白色的羽毛泛出淡淡的金色。当夕阳西下时,芦苇、水面、和画面中的丹顶鹤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