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2010-09-04 22:59:15)
标签:

杂谈

同江的街津口是黑龙江畔一座美丽的小山村,与俄罗斯隔岸相望。这里还是著名的赫哲人聚居地,现在的赫哲人总数不足4000人,成了珍稀品种。

爬上通往钓鱼台的小山上,俯视山林间的街津口,红屋顶,白墙面的一栋栋楼房整齐地排列着,被三面翠绿的山林,一面蓝色的江水环绕着,象童话里的世界。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小山上有一个吊桥,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跨越江水通往名曰“钓鱼台”的亭子,亭子建在一块大岩石上,亭外立有一块界碑,我称此亭为“界亭”。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我们走在边境的吊桥上,桥体随江风而晃动,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望着脚下滚滚而流的江水,想起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赫哲人在这里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而他们居住的大顶子山又在哪里呢?我查了一下,是在饶河一带,那里是真正的乌苏里江,那里的四排子村是又一个赫哲人聚居地。

赫哲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个好奇,我们参观了赫哲民族文化村。村口小广场上,一组名为《山魂》的雕塑,展示了以猎为生的另一面。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沿着村中小路前行,一幅名为《猎归》的雕塑又展示了在漫长冬季,赫哲人乘坐狗拉的雪橇,在大雪覆盖的山林间打猎。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民间那些美丽的传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想来是一种对浪漫生活的期望,现实生活中他们以捕鱼为主。赫哲人还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书中记载他们信仰莽满教。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神偶广场上耸立的木制神偶下摆放着贡品,还有那一根直立向上的图腾柱,揭示了他们原始的精神世界,我不知图案的内涵,但我明白,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从佳木斯向东,向东--同江--抚远--东极乌苏镇二

民族村中一栋小木刻楞房子是赫哲展览馆,展出了他们独有的 鱼骨画,鱼皮衣、鞋。鱼骨画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和刻画赫哲人生活和捕鱼的场景,画中的主角除了鱼就是人,要想将这两个主角刻画的栩栩如生,就得一根正常的鱼刺切成十分之一细,然后再将几十根这样又细又软的鱼刺粘合在一起,拼绘出人物和鱼的画面,工艺又繁又高,但作品却极其生动和丰富,让我难以置信。

赫哲人生活的三江流域属高寒地带,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在古代和战争年代,因交通和战乱,他们很难获得来自中原的布帛和粮食,没有办法,为了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他们不仅捕鱼食鱼,还开发出鱼皮衣、鱼皮裤和鱼皮鞋。有的衣服上还绣有云纹图案。所以赫哲人又被称为“渔猎部落”。而今会这种手艺的人不多了。看了这些“稀有”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也领略了“渔猎文化”的魅力。北欧的沿海渔民,日本的阿依努人也曾有过穿鱼皮服饰的文化历史,但远不及赫哲人的丰富典型。

赫哲人饮食也颇具特色,他们喜爱吃生鱼,也就是“拉布特喀”,还有半生不熟的,用火烤成外熟里生,当然最好吃的是炖大马哈鱼,它有一种独特的鲜美味道,而且肉质很厚很鲜,大马哈鱼产在乌苏里江,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真正新鲜的大马哈鱼和它如珍珠般晶莹的鱼籽。受这里饮食文化的影响,同江的朋友喜欢吃生鱼,而且还喜欢钓鱼,是垂钓的发烧友,这位朋友讲:河边的蚊子多,钓鱼时,他们穿上雨衣,在雨帽上固定了一盘点着的蚊香,这种装束可以在江边坐上一天,听着听着,我头脑里浮出一幅如此奇特的垂钓图,渔翁不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而是披挂雨衣,头上顶着冒着袅袅细烟的蚊香。想一想,做什么事都有痴迷的。这位朋友还讲,有次钓鱼他被蚊子咬得后背和头顶全是包,奇痒无比,挠破后,结了一层痂,没法,只好将头发全剃掉了,半年多才好。

别看同江偏远,现代信息也渗透到这里,我们住的一所规模不大的《双龙》宾馆,客房还有上网设置,在这里可以浏览国内国外新闻,还可给朋友发个电子邮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