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谣言(一)

(2008-06-06 11:51: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日记
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谣言多如牛毛,这些谣言大多数都在QQ群,论坛上传播。其实很多谣言只要你花2分钟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真伪,偏偏很多人看到了就转发,好像自己脖子上那个东西是个摆设。

今天在一QQ群里有人发这么一条消息:

台湾,一名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一夜之间,就奔赴黄泉,经过初步验尸.
     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那砒霜从何而来?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
     教授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个小时,暴毙之谜便揭晓。教授说:「死者并非自杀,亦不是被杀,而是死于无知的『它杀』」大家莫名其妙。教授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也会服食「维他命C 」,这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她晚餐了大量的虾,虾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在家了都没有事,但死者却同时服用了「维他命C 」,问题就出在这里 !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钾砷 (即砷酸酐,亦称五氧化砷,其化学式为(As05),转为有毒的三钾砷 (即亚砷酸酐 ),又称为三氧化二砷,其化学式为(As0),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
     砒霜有原浆毒作用,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巯基梅的活性,并使肝脏脂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
     所以;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 C 」期间,应当忌食虾类。
     看完后;请不要吝啬,转寄给你的同学和亲友,现在很多饮料里都有维他命C
    虾+维C=中毒   感冒药+可乐=中毒  

编排的倒是有板有眼。这类传言,没时间、地点(只有一个粗略的台湾)、人物(没有一个是有姓名的),基本上可以断定为谣言。不过要揭穿嘛,还得仔细求证一番。

打开百度,搜索关键词“五氧化二砷”(http://baike.baidu.com/view/85875.htm),可以看到这些条目:

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砷及其化合物对体内酶蛋白的硫基有特殊亲和力。
       急性中毒:口服致急性胃肠炎、休克、周围神经病、贫血及中毒性肝病,心肌炎等。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短期内大量吸入可致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消化道症状较轻,其他症状似口服。重者可致死。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粉尘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肝损害、鼻炎、鼻中隔穿孔、支气管炎等。
二、毒理性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8mg/kg(大鼠经口);55mg/kg(小鼠经口)。
       致突变性:DNA修复:枯草菌50mmol/L。细胞遗传学分析:人细胞1200nm0l/L。
       生殖毒性:小鼠皮下注射最低中毒剂量(TDL0):4597μg/kg(30天,雄性),对睾丸和输精管产生影响。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为阳性;动物不明确。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会产生剧毒的蒸气。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砷。

因为“五氧化二砷”本身就是一种剧毒物质,不存在和维生素C接触后由无毒变为有毒的过程。这条消息是谣言!验证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