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征服伊甸园,是这首背景音乐的名字,也是本篇博文的主题。
为那些与大自然搏斗的所有生命,向他们致敬!
1
勃朗峰下的白色山谷是没有任何保障的“野生”滑雪场,可仍然有许多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试一试那自由自在的快乐。也许越是禁忌、越是危险,就越让人有想去挑战的冲动吧?
2
3
4
5
走出这个冰洞,你的生死就只有自己负责。这位工作人员看着我跃跃欲试的神情,估计早就见多了这样的游客吧,他很淡定地说,你可以走到栏杆前面那里,不能出去。于是才有了勃朗峰上一篇博文的倒数2、3张照片。其实,除了踩一脚以外,我还干了一件事,以证明到此一游,哈哈,那就是……在雪上写自己名字啊!
6
这里除了滑雪和雪板爱好者,还有做雪地越野、雪地徒步的,当然更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些登山者。这些人都是肾上腺素的瘾君子,他们热衷于去寻找、去体会、去享受危险。与其说他们想要征服大自然,不如说他们喜爱挑战自我,挑战自我极限,挑战人类极限!
7
8
9
10
看到图10上正在攀爬冰壁的三位登山者了吗?照片左上方那里有着万年冰川,可以看到年轮一样的层层冰雪痕迹,而就在这片冰川和登山者之间,那里有一处很大的冰川裂缝。南针峰顶观景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不久前还有人丧生于那个裂缝。而一旦掉进这样的冰川裂缝,那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的,哪怕一丁点!连尸体都找不到,也没人会去找。
11
他一边叮叮咚咚地用镐敲碎观景台地面上的霜,一边跟我闲聊。冬天不是勃朗峰的旅游旺季,正午时分,最后一波人潮走掉以后,观景台上就只剩我一个游客。
看他非常熟练地挥镐,我忽然想起一路上所见受雇于南针峰索道的工作人员,全是青年男性,并且个个都很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5厘米以上。我暗中猜想,他们应该全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登山者吧,平时操作维护建筑跟机器,出事故时则可以迅速负起救援工作。
可惜这个猜想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就被他说的那些登山遇难者的故事惊呆了。虽然早就知道什么雪崩啊,登山遇难啊,可是那些读到的新闻跟亲身站在这里的感受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他轻描淡写地说,能找回尸体的遇难者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就永远待在那里了,跟他们的装备一起,一直一直,就留在这片冰天雪地里了。
望着白茫茫的冰川雪原,想着有多少人葬身在那片洁白之下,也许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会有偶然的机会被人发现他们的尸体,我除了震撼、敬畏,别无他语。也许是我的表情娱乐了他,小伙子笑了一下,然后耸耸肩补充了一句:“这就是属于大山的运动啊!”
这就是属于大山的运动,随时随地充满危险,生死自负!
12
15
16
1786年8月8日法国医生米歇尔·帕卡与石匠杰克·巴尔马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延生。因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英文里的“登山家”一词也正是“alpinist”。
也就是说,阿尔卑斯山区是登山运动的摇篮,霞慕尼是登山运动的基地,勃朗峰是人类登山运动史上被征服的第一座高峰。而我,正在这里仰望着它……
17
18
19
攀登勃朗峰有两条路线,A线是从古特尖针峰到古特圆顶峰,顺着图18里那条雪脊往上;而B线则是从南针峰出发,攀爬冰川到莫迪峰,再继续登顶。现在的登山者可以坐索道到南针峰再出发,可是十八世纪的人却需要从山脚下的霞慕尼开始爬起吧?所以帕卡医生和猎人巴尔马他们,真的值得被人们崇敬纪念。
20
21
今天,不论是滑雪者还是观光者,能在这里欣赏大自然的绝顶壮美,都得益于前人付出血汗和生命建造的上山索道。可就算在现代化的索道吊篮里,大家还不时被晃悠得战战兢兢,抽气惊呼,可以想象当年的工人架设建造这条索道时,那真是拿命在搏啊!
22
23
24
他们不仅架设了索道,还在悬崖峭壁上建造了房屋,更凌空架起桥梁,凿穿岩石,深入山腹。还有后来的其它许多观光索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25
26
27
28
人类不是高山雪峰上唯一的搏击者,黄嘴山鸦也非常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觉。它们喜欢乘着沿山壁上升的气流翱翔,虽然是鸦类,可是飞起来的动作却跟老鹰一个样。
29
30
31
32
当然,人类也一直梦想着能象鸟儿们一样自由翱翔在天空。不过……飞机?躲在机身里能叫自由翱翔吗?
高山跳伞也是属于大山的运动。 33
34
下山后回望勃朗峰,对大自然,对那些勇敢者,在心底默默地再次致敬!
35
36
37
38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