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教师李平定痴迷交通设计:“草根思路”尝试破解交通拥堵

(2012-05-29 09:12:03)
标签:

李平定

太原

发明

立交桥

完全互通式

交通拥堵

汽车

分类: 新闻拙作

2012年5月24日见报稿

退休教师李平定痴迷交通设计:

“草根思路”尝试破解交通拥堵

                                        本报记者 姜军旗 文/图

 

李平定设计的立交桥模型。
李平定展示他的立交桥设计图纸。
 
 
    只要路口的红灯亮起,李平定都会不失时机地给记者实地描绘他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详细到每个方向的机动车和行人如何左拐,如何直行。
  李平定是太原十五中的一名退休教师,2010年,他设计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目前他设计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误入歧途”迷上交通设计
 
  今年56岁的李平定退休前在太原十五中任教,曾担任过物理课教师,后在校办工厂任职。
  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器制造工艺专业夜大班的李平定,对机械制造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喜好,“天生喜欢琢磨”。在他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交桥设计图纸和模型,旧城改造型完全互通式立交桥、标准型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变形桥、担担桥、担子桥……每座立交桥模型上,厕所、公交车站、存车处、停车场、人行道都参照实物按比例缩小设计。
  李平定自称迷上交通设计是“误入歧途”,而将他引入“歧途”的则是19年前的一件小事。
  1993年的一天,李平定带着女儿到离家不远的漪汾桥。“当时的漪汾桥还正在建设中,当时只是为了让女儿增长些见识,就带着她去建筑工地看工人师傅们干活。其时我并不知道这座桥将来会建成什么样子,我只是随口对女儿说,这座桥应该建成一个立交桥,将来的交通拥堵情况肯定能够缓解。”但事实上最终的漪汾桥并没有采用立体设计,这让爱钻牛角尖的李平定萌发出自己设计立交桥的想法。
  起初李平定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之经济方面的原因,他就收集烟盒来制作模型。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支铅笔,一叠稿纸,李平定像模像样地搞起了设计。从彼时起,每天忙完工作,他都会一头扎在办公室设计自己的立交桥。
  只要一有空,李平定就会骑着自行车到太原市的各个十字路口和汾河上的几座大桥上观察。“实地考察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到各种交通条件下最好的解决方案。”
  由于缺乏设计方面的知识,李平定就从图书馆借来了各种有关建筑设计的图书,从头学起。“建筑规划和桥梁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好多想法并不成熟,设计方案错了就推倒重来,甚至上千次的修改,必要时还咨询一些建筑专家的意见。”
  一个门外汉,凭借十多年的执着,追逐心中的一份理想,最终换来了周围人羡慕的目光。2004年,李平定终于将设计图纸转化成了一个烟盒糊出的立交桥模型,后来又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个改良型的立交桥模型。但是因为纸质难以保存,这两个模型先后毁掉了。2007年,李平定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双层立交桥模型,他给这个最新的设计起了个名字,叫“完全互通式立交桥”。2008年10月,李平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发明专利申请。2009年3月,他的这个设计被授予发明专利,并被刊登在《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上。

  “完全互通”适合旧城改造
 
  “城市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威胁城市安全的大问题。汽车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由此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性的城市顽症。”李平定称自己设计的初衷正是希望为缓解城市拥堵提供一种思路,“拥堵的原因不外乎几个,第一,汽车保有量猛增;第二,交通理念和交通设施滞后;第三就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问题。我的设计解决的就是交通设计理念的问题。”
  李平定认为,一个好的交通设计理念必须很好地解决基本的交通参与要素,即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关系,具体到一座立交桥的设计,必须解决好每个方向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这三个交通参与要素的直行、左转、右转问题。“在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不同方向的车辆和行人没有交汇点,互不干扰,始终各行其道。这就是交通设计的最基本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整个城市交通网才能顺畅。”
  李平定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部分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道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说明摘要中称,“本发明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始终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没有交汇点、没有冲突点。本发明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在高架桥上,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立交桥施工简单、成本低廉,特别适合于在旧城道路改造中应用实施。”“我发明的立交桥结构简单,行车路线清晰,方便司机识别,特别是解决了机动车在立交桥上的调头问题。”李平定认为,自己的这项发明最重要的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互通,较好解决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顽症。同时,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属于轻便式立交桥,形状和结构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状况进行随意调整。“现在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和基建拆迁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而我设计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恰恰不需要大规模的拆迁,特别适合于旧城改造中交通网络的升级改造。”李平定对自己的这项专利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有信心。

  “分流交融”打造快速交通
 
  李平定目前正在申报新的发明专利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简单地说,这是由我设计的立交桥连通而成的一个大的交通网络,还加入了一些微循环的设计。”李平定指着桌上的图纸解释起了他的新发明。“这是一个全新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人、车、路不但合理分离与分流,而且有机地合理交融。”根据模型和图纸,“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由多功能完全互通式立交桥、担担桥和担子桥组成。在主干道和主干道十字交汇处,设置多功能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在主干道和支路十字交汇处,设置担担桥;在主干道和支路丁字交汇处,设置担子桥。“完全互通式立交桥解决了一个点,也就是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问题,让各个方向的车流人流顺畅,不再拥堵。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则是"集小通畅而成的大通畅",它是对整个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优点也是它的优点。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利用现有道路资源进行改造就行,不需要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拆迁和建设成本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在李平定“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的示意图上,快速路、主干道和各个支路泾渭分明,在交叉路口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上,还标注了公交车站、分机动车存车处、公共厕所、休闲活动场所、机动车空中停车场。其中机动车空中停车场与周边的机关单位、购物中心做到了无缝对接。
  现在,李平定学会了电脑绘图,每天在电脑上不停修改着他的设计方案。“自从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可以绘出3D立体效果图,我正在设计3D版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这样别人看得也更直观。希望太原未来建立交桥时,我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能够派上用场,真正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李平定给记者讲了一个有关马克沁机枪的故事:英国人马克沁设计的这种机枪在公布后大约十年时间内并未被各国所接受,直到1894年第一次马塔贝勒战争中,英军以50人四挺马克沁机枪造成对方5000人伤亡,马克沁机枪由此一战成名。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明,大多在初期不为人所看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相信我的设计也如同马克沁机枪一样,在若干年后为世人所认可。”李平定希望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无偿奉献给社会,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出一点力”。
  “一个好男人,有两个标准,要有社会责任心,还要有自己的小梦想。我的小梦想就是有一天能看到自己设计的立交桥成为现实。”言语间,李平定满脸泛着孩童般的微笑。

  “草根思路”并非纸上谈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膨胀,交通拥堵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通病,太原也不例外。近年来,省城太原的交通拥堵并没有随着道路改造拓宽、道路增加而缓解,反而变得更为严重,出行难、停车难已经成为每一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治理拥堵也成为关乎民生的一个社会命题。
  2011年相关数据显示,太原已经进入“中国十大最拥堵城市”名单,交通拥堵列省会城市第四。太原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仅为8.53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交车万人拥有7.42辆,在省会城市中处于末位,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到17%,低于全国30%的标准;太原市区内的37个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饱和度超过0.9的有33个,而我国道路交通饱和度上限为0.81,超过0.7即被认为是道路拥挤。与此相对应的是,2007年以来,太原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截至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78万辆,平均每日新增机动车400余辆。太原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堵城”之痛。
  李平定的设计获得国家专利后,省内媒体曾做过报道,太原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和太原市规划局曾派人和李平定联系,并希望就他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太原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在给市政府的一个建议案中还将李平定的设计方案作为参考加以推荐。但最终李平定的设计因为多种原因仍然待字闺中。
  针对李平定的立交桥设计,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表示,李平定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对解决城市拥堵的难题提出了一个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立交桥通常建在城市快速路上,大规模的立交桥建设涉及整个路网的改造,投资比较大。目前除滨河东、西路外,太原市并没有完备的快速路系统,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兴建立交桥。但在新区规划中,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则预留出了立交桥的位置。这位专家同时表示,就太原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才是解决拥堵的治本之策。
  今年4月,太原市提出举全市之力用四年时间把太原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太原市已提交国家筛选“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的首批试点申请。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是“降温”交通拥堵的一剂猛药,而李平定的设计理念无疑为城市合理建设、保证交通畅通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