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转型造汽车

标签:
山西煤老板转型汽车成功集团成功一号马国利财经 |
分类: 新闻拙作 |
2010年9月1日见报稿
山西煤老板转型造汽车(引题)
辽阔草原,“成功一号”从天而降(主题)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10/201009/20100901/sjdsb_02h_2.jpg
呼伦贝尔草原上空,“成功一号”汽车投放仪式。(资料图)
8月7日,一款被称为“成功一号”的宽体微型客车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正式投放,“从天而降”的直升机空投仪式吸引了多家媒体记者。这款车的制造者贵州航天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并没有引起媒体注意,而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将目光投向了这家汽车企业的投资者——民营煤炭企业山西成功集团。
早在2008年6月,以煤起家的山西成功集团就出资80%,成立了贵州航天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着力研发生产微型汽车,并将目光投向了以北京为导向的北方市场,与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等业界微车大腕叫上了板。
今年5月,成功集团正式宣布进入汽车行业,“成功一号”正是这家煤炭企业转型后的处女作。
攥着挖煤的钱 思索明天的路
一向比较低调的成功集团董事长马国利像往常一样,在“成功一号”新车投放仪式上做了一个简短发言后就低调离开,并没有预想中的新闻发布会。让外界对于这个并不太熟悉的企业仍然充满了神秘感。
位于山西长治县的成功集团成立于1998年4月,以煤炭采掘和贸易起家,创建者正是马国利。依靠吃苦能干和特有的胆识,当过兵的马国利很快挖到了“第一桶金”。短短12年的时间,这家企业从原先的煤炭领域拓展到了航空、汽车制造、国际进出口贸易等领域,旗下包括7家子公司。
2008年前,依靠煤炭价格井喷式增长,马国利赚了个盆满钵盈。但在煤炭行业打拼多年的他也意识到,煤炭行业粗放式的增长与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作为煤炭资源型企业,必须在煤炭开发的鼎盛期考虑产业调整。
这家对外宣称每年挖煤能挣10多亿元的企业,期望突破煤企的利润瓶颈,获得更大的回报。与其他煤老板不同的是,马国利把目光投向了汽车制造业。“做煤炭经销会有瓶颈,也许做到10个亿就做不下去了,但汽车制造业却不会,如果发展得好,可以做到几百个亿,转型是迟早的事。”
2006年5月,淮海发动机进行股份制改造。这吸引了从小喜欢钻研机械的马国利的注意,正在寻求涉足汽车业的马最终斥资重组,成立了山西成功淮海发动机有限公司。2008年,成功集团重组贵州航天。至此,马国利实现了从煤炭采掘到汽车制造的华丽转身。
2009年,山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煤炭兼并重组大幕开启,在政策导向和现实压力下,不少煤老板被动转型。马国利的提前转型占得了先机,并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多方面支持。
借着贵航的壳 圆着自己的梦
2008年6月,成功集团斥资8000万元从原华晨集团董事长仰融的哥哥仰昂手里接手贵州航天的大部分汽车业务,从而与贵州航天、贵州江南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一起组建航天成功汽车。成功集团拥有新公司80%的股份,贵州航天以土地、厂房、商标作价,拥有新公司一定的股份。
对于位于遵义的贵州航天来说,成功集团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作为贵州惟一一家整车厂,从上世纪90年代初,贵州航天开始生产“航天牌”轻卡,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贵州航天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并陷入困境,此后虽经引进金杯轻卡、中兴皮卡、丰田海狮轻客,都未能快速发展。
2004年,仰融接手贵州航天汽车业务后同样回天乏力,之后仰融将资产转给胞兄仰昂。2008年,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撮合下,山西成功集团接手贵州航天的大部分汽车业务。
2009年11月1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发布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航天牌”汽车中共三款汽车出现在公告目录中。至此,以煤炭生意起家的山西成功集团最终获得了汽车行业的准入证。
目前,成功集团已投入了3个多亿对贵州航天遵义生产基地进行生产线改造。此外,成功集团正在山西长治规划建设年产30万辆整车以及6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基地,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0亿元。记者在成功集团了解到,长治基地一期工程完成后,将拥有15万至20万辆整车产能。
请来“长安”的僧 共念“成功”的经
记者联系到贾廷跃的时候,他正在和以色列的客商商谈。
贾廷跃对外的公开职务是成功集团副总裁,负责发动机和整车的生产研发。在2009年1月份入职成功集团前,贾延跃是长安汽车微车厂厂长。他坦言,加盟成功,“对我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挑战,对我个人更是一个挑战”。
贾廷跃对汽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在长安集团任职20多年的他,从基层员工一直做到生产车间主任、主管再到后来统管采购以及生产制造的集团副总。“到成功集团后,我主要负责筹建新的生产线,以及找优质的微面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成功一号’部分零件就是采用五菱和长安配套厂家的。”
贾廷跃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决定在北京丰台区的总部基地建立汽车研发中心,目前已注册成立了相关的公司,从事微型汽车发动机、发动机缸体、沙滩车等车型的研发。“成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人才是我们最缺乏的。目前,我们的主要方向是海外招揽人才,现在技术团队力量还比较弱,但已经有国外知名车企的一些研发人员表示了合作意向。”
对于选择微车作为进入汽车行业的敲门砖,贾廷跃解释,微车是自己在汽车领域最为熟悉的分支,而且微车对品牌的依赖度低、门槛也相对较低,选择微车入门是要“以此站稳脚而后再图发展”。贾同时透露,“我们的目标是微车年产30万辆,这大概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成功集团的下一步目标是小型SUV和越野车,排量在1.6L以下。目前已在寻找合作方,首款小型SUV已进入外形研发阶段。”
贾廷跃不愿透露更多的细节,并一再向记者表示抱歉:“我们不希望媒体过多炒作,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外发布相关进展。”
揣着创新的谱 瞄着市场的羹
“成功汽车”能走多远?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杀出重围?贵州航天副总经理李学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底气十足”:公司一年一款年度车,两年一款新车;2010年,产销3万台;2011年,产销5万至8万台……
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微车生产企业由原来的5家增至12家,产能大约为230万辆,预计到2012年将接近400万辆。由于国家政策鼓励,尤其是汽车下乡政策的刺激,2009年中国微车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6月份,国内微车市场出现下滑,成为汽车市场中惟一出现产销量环比、同比同时下降的车型。业内人士甚至提出了中国微车产能过剩的警告。目前,虽然“成功汽车”定价在3万元以下,性价比非常突出,但目前汽车市场尤其是微车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作为新兴汽车企业其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微车行业处于整个汽车市场的最低端,价格低、利润薄,由于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县、乡、村,必然要靠销售规模取胜,而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成功集团在成本控制和销售网络上又将如何突破呢?对此,贾廷跃不愿过多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认为,“成功集团只要年产销达15万辆,基本上就能生存下来,而光是山西就有十几万的市场容量”。
山西成功集团如能凭借着微车在汽车领域内做到一定规模,对山西省而言,意味着将填补山西乘用车整车生产的空白。但无论如何,面对国内微车市场转冷的大趋势,成功集团的汽车路并不会平坦。
■采访札记
媒体上煤老板都带了引号
短短几年,由于包括煤炭在内的资源性原材料价格暴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煤老板暴富神话。傻大粗黑、一掷千金购名车豪宅成了山西煤矿主标签式的外界形象。煤老板的“傲慢”和媒体的“偏见”也最终使“煤老板”从一个职业身份,演变成为公众眼中一个语义复杂的称谓,甚至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煤老板被加上了引号。
马国利不喜欢外界称自己为“煤老板”。马在接受山西省内一家媒体采访时坦言,“对于从挖煤到造车的转型,自己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同时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下外界对我们带引号的所谓煤老板的看法。”
今年5月,成功集团在长治的汽车生产基地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一向事务繁忙的马国利每天清早都会到工地上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并和技术人员讨论相关方案。也正是因为这个即将投产的汽车生产基地,马国利脱掉了他一向有点反感的“煤老板外衣”。
在近日媒体报道中,建材、冶金等领域也出现了山西煤老板的身影。甚至近日,有媒体称30位煤老板合力注资汾酒集团50亿元,进入酿酒业。山西煤老板在煤炭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寻求着转型出路。
据了解,被媒体冠以“晋煤新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全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压减比例60%,平均单井规模提高到100万。资源整合更为直观的体现则是,2010年1至7月份,全省煤矿累计发生事故34起,死亡102人,同比分别下降8.11%和25.55%。
山西的资源整合正在被富煤省份效仿,随着其他省份的跟进,山西煤老板异地重操旧业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记者所接触到的煤老板,无一例外地都在谋求转型。而对于转型方向的选择始终是“曾经的煤老板们”最大的困惑。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进一步深化,“煤老板”将成为历史,而整合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游资,也正在成为各方招商引资的争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