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作家状告黑龙江作家

(2010-07-09 07:3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拙作

2010年7月9日见报稿

 

 

《记者站长》作者:他的书38处抄袭我的小说!

《绝对新闻》作者:到底是谁抄谁的还不一定呢!

山西作家状告黑龙江作家(主题)

 

 

  6月24日下午,走出北京市西城区法院,郭啸感到了一丝轻松。在经历了三年全国维权后,这位山西青年作家的畅销小说《记者站长》著作权维权正式进入法律程序。

  2009年6月,借助小说《记者站长》一炮走红的郭啸,在品尝文学创作给他带来的成功滋味时,麻烦也接踵而至,由作家出版社重磅推出的这部反映记者生态圈的小说《记者站长》,刚刚问世便被大量盗版。但让这位初涉文坛的青年作家始料未及的是,他在同样是由一位知名作家写就的《绝对新闻》一书中,发现大量描写和细节与自己《记者站长》中的情节惊人相似。

  今年6月,郭啸一纸诉状将《绝对新闻》一书的作者与该书的出版发行方告上了法庭。

 

山西作家状告黑龙江作家

  【关于维权】

 

  2009年6月,小说《记者站长》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先后被境内外多家知名媒体报道,加之其题材受到读者追捧,很快跻身各大书店畅销书行列。
  小说《记者站长》描写贫困家庭出身的文学青年戴为民经过苦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家报社驻省记者站站长。在社会大潮的裹挟下,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为了私利,他头一次出卖了良心;为了维护农民兄弟的合法权益,他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小说剑指“新闻腐败”,被认为是近年来少有的真实反映新闻记者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佳作。

 

《记者站长》作者:我的小说被抄袭

 

  “我没想到就连已经成名的作家也会是‘文抄公’!”见到记者的第一面,郭啸直截了当地谈起了案子。
  据郭啸介绍,他是偶然发现《绝对新闻》在情节设计、人物语言描写等方面与自己的《记者站长》存在惊人相似的。郭认为《绝对新闻》剽窃了《记者站长》,“共38处,计10000余字,有的地方甚至是赤裸裸的抄袭。”
  《绝对新闻》(原名也是《记者站长》)是由黑龙江作家齐光瑞、张瑞芝创作的长篇小说,今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同样是描写记者生存状态的小说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热捧。
  在《绝对新闻》一书的作者简介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
  齐光瑞,编审,高级政工师,做过记者,编过刊物,爱好文学,演过电视剧。有逾百万字的《齐光瑞文集》(小说、散文、戏剧3卷本)问世;张瑞芝,职业策划人,主要作品有电视剧本《讨个老婆过年之二〈四喜临门〉》《乡村网事》(合著)等。
  在网上有关齐光瑞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他曾先后在《哈尔滨日报-双城新闻》编辑部、《光明日报》黑龙江记者站任记者、新闻中心主任等职务,后任《北方文学》杂志总编辑。现从事专业创作。
  在几次尝试性的沟通无果后,2010年6月24日,郭啸一纸诉状将《绝对新闻》作者及出版发行方告上了法庭,请求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判决被告侵权成立,判令《绝对新闻》作者、贵州人民出版社承担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抚慰金及律师费等共计63万元,并要求收回销毁《绝对新闻》一书。
  当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绝对新闻》作者:对方是在炒作

 

  由于涉及两部当前畅销书和山西、黑龙江两位作家,该起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引来了网友的极大关注,甚至有网友冠以“2010全国首起著作权侵权事件”。
  今年6月12日,作家齐光瑞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俺的〈绝对新闻〉被陷入“抄袭门”》,对此事作出回应。“《绝对新闻》的原名就叫《记者站长》,是我在离开记者站时就构思要写的东西,2007年开始动笔,2008年初完稿。2008年11月曾在搜狐连载,2009年1月开始在新浪论坛连载,当时甚为火爆。”齐光瑞表示,不明白“那时这位老兄咋不发帖说俺是抄袭?如果说两本书里边有的文字可能相同、相近或相似,那又怎么能证明谁是被‘抄袭’的呢?”
  齐光瑞在博文中表示,“欢迎起诉,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7月2日,齐光瑞再次在博客中发文,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炒作”。他在这篇博文中称,郭啸“借着他的书是先出版发行的由头,便颠倒黑白地说是俺‘抄袭’了他的书……俺只把此事看做是其借机搭车炒作而已。”
  齐光瑞表示,他将在法庭上反诉对方恶意诽谤并连带追究相关网站责任。
  与此同时,齐光瑞对山西有关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表示不满,声称将致律师函给相关媒体,要求公开承认报道失实并赔礼道歉。“必要时,将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
  7月8日,记者联系到了作家齐光瑞,但对方不愿就此事发表任何看法,目前“只等法院的传票,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书未出版曾遭盗版

 

  在采访中,记者意外获悉,其实,在《记者站长》出版前的两年,郭啸和他的律师就已在全国各地维权。
  2005年前后,仍在媒体工作的郭啸开始萌生了写作《记者站长》一书的念头。2006年该书完稿,随后郭委托书商进行出版运作。
  2007年上半年,郭啸发现书市上出现的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颠倒黑白》一书与自己的书稿一字不差。
  郭啸随后委托律师取证维权。同年7月10日,郭啸在律师的陪同下找到了陕西旅游出版社,但经核实,《颠倒黑白》一书只是盗用了该社的一个书号,该出版社并未出版过《颠倒黑白》一书。
  2007年7月30日,无奈的郭啸找到了《颠倒黑白》一书的印刷单位保定市恒艺印务公司以及保定市新闻出版局,保定市新闻出版局核实后最终出具了“《颠倒黑白》一书标明的印刷单位保定市恒艺印务公司,没有在我局备案印刷此书”的证明。
  几天后,在“中间人”的协调下,郭啸的首次维权终于得以成功。
  此后,为了能找到好的出版方,郭啸开始把自己的书稿在网站连载。不久后,就有出版社与他联系,希望出版。在几番权衡后,郭啸选择了作家出版社。
  2009年6月,《记者站长》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甫一面世,便先后被多家知名媒体报道。初印的一万册很快售罄。在此期间,第二本盗版书出笼,不法书商盗用作家王晓方名字,一字不漏盗用《记者站长》内容的伪《记者站长》在各地书市大量出现。
  郭啸告诉记者,因为此类盗版书大多没有出版发行机构,维权取证较难,“也只好作罢,权当是为自己的书做个宣传吧”。

 

  【关于《记者站长》】

 

  《记者站长》出版上市以来,受到中新网、人民网、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在各地书店的销售也是一路走热。记者同时了解到,继《记者站长》一书热销之后,一位影视界知名导演也非常看好小说的改编,影视制作工作也正在筹划中。

 

中学曾经写过小说

 

  1972年出生的郭啸原本是一名资深记者,曾任某中央媒体省级记者站站长。目前专注于写作的他仍然供职于北京的一家媒体,并担任一家新闻记者协会秘书长。
  三晋都市报:听说您在中学就写过武侠小说,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写《记者站长》的想法?
  郭啸:中学时代曾经办过文学社,心中也一直有个文学梦。在那个年代,港台武侠小说盛行,那时感觉内地没有武侠小说大家,一时心血来潮,竟也大着胆子折腾出了近二十万字的一部武侠小说,现在看来,不过是年少轻狂。《记者站长》的创作思路在此前几年就有,当时想写的就是媒体人,起名叫《记者》。后来,书尚未完稿,图书市场已接连出版了一些反映新闻记者的小说,其中有陕西作家姬晓东先生的《记者》。后来想大家都在写记者,我不如写这个行业里细化的人物,书名叫《记者站长》,写的还是大媒体这个圈。这部小说完稿于2006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其实现在回过头来,书中缺点很多,下一部小说也许会好一些。

 

写书想为记者正名

 

  中学时就创办文学社的郭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记者,更没有想到会完成从记者到作家的转变。对于外界冠以的“青年作家”称号,郭啸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对于《记者站长》的写作初衷,郭啸首先谈到了外界对记者的“偏见”。
  三晋都市报:《记者站长》写的记者圈里的黑暗面较多。作为一名新闻人,你希望向读者呈现怎样的记者形象?
  郭啸:记者这个行业寄托了我的生命热情和精神力量,其中有迷人的魅力,也有难言的辛酸。每天奔波在一个个新闻现场,身上充盈着激情;伏案写稿时,作为新闻记录者有种使命的光荣感;当新闻事件被报道出去时,又会有常人体会不到的成就感。
  外界对记者行业的褒贬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在采访中经常会见到求助者无助的眼神,那种眼神让我很难过,那是一种对记者的信任。在他们的眼里,记者是“救命稻草”,是“好人、可以信任的人”。但另外的一个现实是,近年来,一些事件影响了记者在公众眼里的形象。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找不出戴为民这样的人。我只是想通过十几年的从业经历告诉读者:记者是一个有着光荣与梦想的职业。记者是一群有着炽热的性格、强烈正义感的普通人,他们为了公众的知情权,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虽然我们的记者队伍并不完美。

 

给自己的书打60分

 

  三晋都市报:小说《记者站长》里,戴为民身上有没有您的影子?记者站长、煤老板、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小说中的故事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吗?
  郭啸:《记者站长》是一部小说,主人公戴为民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但《记者站长》是记者生态圈的一个缩影。山西的读者会找出山西式的“戴为民”,山东的读者会找出山东式的“戴为民”,这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感染力。当然,我的小说很是粗糙,根本算不得好作品,只是在创作时把听到的、看到的以及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穿插起来,加以放大或微观处理,让人们感觉一个个案例真实可信,一个个人物鲜明生动,这是文学的力量。得到读者的认可,说明我的小说是基本成功的,可以打60分。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有我影子的存在,小说中人物的一些思维也就是作者的思想,但要说明的是,作者本人绝不是原型人物。正如一个作家写了一部反腐小说,并不是作家本人一定要去参与反腐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