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路历程 |
名人博客:躁动之后是回归
名人开始陆续息博了,这是好事,也是很正常的事,就像房事后“不应期”一样正常。你总不会老是“勃”吧!?我自己一直以为,名人只有把自己当草根,博客才可能如草根们一样持久。如果当秀场,热劲一过自然就要“抛物线”式回归。
老徐出博客书后,同事去书店看后大呼上当。我安慰说:那说明你对名人的期望值太高。人家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对于此类书,你不应该以文人的角度去读,应该从记者的角度去看,身临其外才能客观评价。徐静蕾的博客我去过一次,是在开博的时候,其实很一般。人们去是冲着她的名气去的,不是冲着她的文章去的。
人,在没出名的时候,总想知道名人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然后拿来和自己做比较。除了好奇心之外就是想从中尽量找出一些和自己相同之处,借以告诉自己“名人不过如此,看来我也能成为名人”。
徐静蕾应该很忙,以我对博客的钟情来看,老徐要真有心于博客,每天花费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我有的是时间,工作就是爬格子。徐静蕾不行,除非她脑子进水,放着大把的钞票不去赚。这一点在第一个息博的明星——戴军身上很明显,“我决定关闭博客一段时间,毕竟主持工作才是应该全力投入的,不能忘了自己的正业……”
记者都会有同感,采访名人的时候总是被告知时间排不开。如果名人足够诚实的话,徐静蕾的博客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不应期”。
任何事情都有其自然发展的峰谷,名人博客的火爆起源于新浪对徐静蕾的“有意识的包装”,其初衷应该是竖起这杆“大旗”,聚敛草根落户,进而在所有的博客提供商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拿下这块阵地。事实证明新浪“抓大放小”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在“抢博大战”尘埃落定之时,新浪的战略战术应该会有微调,不会再以“拉名人”作为主攻方向。但依照惯性原理,名人博客此后还会有一个自然增长期。在到达波峰之前这一截反倒是名人本来能量的释放。
有不少名人在搜狐、新浪同时开博,点击率同时上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两大门户自己在较量(主动宣传名人),而不是某个名人的博客本应如此热闹。再者说了,如果两边同时热闹的话,那除非二者互相翻版。名人纵使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几个博客呀。随着时间的推移,脚踩两只船的名人自然会有个“最终归属”,终归“一夫一妻”才是正道嘛。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名人而言,博客不会有太大、太持久的吸引力。高晓松“博客对我已没了吸引力,不再是我精神的乐园,我还是回到录音棚里,和世上最干净的声音在一起,觉得美好……”表白应该发自其内心。从韩白之争到韩陆之争,再到韩高之争。除了戏台上的人认真的演戏外,戏外的看客们不过凑下热闹,等一切结束了,他们就会曲终人散。反正这种“中国式吵架”我是看累了。最初,馒头血案时,我们领导还说,作为都市类报纸要大炒一下,后来的几场,领导没说我们也知道不用炒了。
对于草根而言,博中自有黄金屋,博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名人而言,该脱的脱过了,该骂的骂过了,眼球赚足了,也黔驴技穷了。躁动之后是回归,回过头来终是岸。
什么也别说了,回来就好!
前一篇:日记 [2006年04月12日]
后一篇:日记 [2006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