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师注:多听听高手的经验,会发现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踏实努力地去做好当下,之后形成的蝴蝶效应,把收获和效果逐级放大。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
自我介绍:我是2012级9班的张心原,在2014年8月的全国生物学竞赛中获得银牌,从而得到了清华大学降一本线录取资格,今年秋天将进入清华生物科学专业学习。
我高中三年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高一参加活动,高二竞赛,高三学习。
详细一点说:在直升生活动的时候,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模联,第一次模经,第一次辩论。可能因为我当初在这些活动里表现得也不错,开学之后就很自然地觉得自己应该加入这些社团。在高一一年,我先后参加了一些辩论赛,参加了北大模联和纽约模联,当了一年班长,去深圳参加了先锋中学生论坛,参加了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等等等等。除了退出学生会,我基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参加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对我来说全都是新鲜的,给了我很多压力和迷茫,当然也就给了我历练的机会。因为参加了很多活动所以学习时间就被压缩,反而强迫我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我而言,这些经历给我的还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从前是,现在也是个内向的人。这些参加活动的经历让我获得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经历不同的朋友。简而言之,就是让我这个性格比较封闭的人有一个外向视野。我觉得对我自己是个很好的提升。
高二一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生物竞赛上。只保留继续当班长和辩论队里很少一点事情。高二上学期所有白天的课还是照常上,晚自习就用来学竞赛。到了高二下学期就从四月份开始逐步停课,先不上语文英语,再不上文科,最后再不上数学。生物竞赛是5月考联赛,联赛考过了再省队选拔,再集训,再在8月考决赛。从5月到7月期间,我不断在青岛和济南之间往返,节奏很紧张,也很辛苦。现在看的话觉得那段日子可能是我高中三年最精彩的一段时光。那个时候最有压力,所以也就激发了自己的潜力。在现在我很难想象在三个月之内把二三十本大学教材看完,做上几十个实验的生活。至今,山师生物楼在每个深夜仍然孤独地亮着灯的那间自习室,仍然历历在目。那段岁月,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到了高三,基本上就是学习。在高三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就不多说。体会:我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的体会是,要在高一多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高二高三就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如果你性格比较活泼,就尝试一些让自我内敛一点、深刻一些的活动,比如参加科技比赛,读书活动一类的。如果像我一样比较封闭,就可以在高一多参加一些外向型的活动,比如模联模经学生会等等。在上高中之前我们会形成自己的性格倾向,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要尝试着突破一点自己的圈子,多向别人学习,多尝试不一样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变成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想更加多元的过程,借助二中给我们的种种机会。
要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坚持自己的个性,也很重要。如果说高一时多方面尝试,高二高三就应该心无旁骛地在适合自己而且自己喜欢的道路上走下去。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就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参加的活动其实也都有点被报名。但是在要上高二的时候我很认真的把自己的高一想了一遍,我觉得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竞赛,我真正想研究的东西是自然科学。所以,虽然当时竞赛已经不保送了,虽然我高一学习成绩也很好,我还是去学了竞赛。其实,有好多好多同学,也都是坚持了自己的个性,最终有所收获。有一位,很喜欢中医,高中一直读各种各样的中医书,最后通过自招进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再比如还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英美文学,看过很多原版书,最后也通过自招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通往未来的路不止一条,适合自己而且自己喜欢的那一条路,走得才会好。
我很相信一句话,就是“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追着你跑”
的确,我们要规划,可是也没有人能在现在就把未来三年的路完全规划得非常精确,包括政策也是每年都会有变动。所以,我想觉得一个人发展得怎么样其实更多取决于我们想要得生活是什么样的,是取决于精神力量。要心有愿景,一刻也不把这个愿景放下,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最终达成。13届的学长李朴涵曾经通过了浙大的保送但放弃了,参加北大的报送考试但失败了,最终在高考中裸分考上北大,这也是计划之外是事情。我在高一的时候也从来没想过我有朝一日会通过竞赛进入清华,但是清华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始终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想去哪里,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