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纪行(14)——盐井盐田 加达村

标签:
滇藏茶马古道盐井古盐田旅游 |
分类: 旺猪走西南 |
盐井盐田,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这种手工晒盐的方式,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了。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
盐田,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土木结构的平台。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在盐田劳作的都是妇女,女人身背圆柱形的木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然后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
澜沧江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
澜沧江东岸,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
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澜沧江两岸,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可是两岸制成的盐却分别呈红、白两色。
在澜沧江的索桥边,扎西旺堆给我们介绍说:“江那边是我们纳西族的盐田,这边是天主教的盐田”,我很纳闷,“天主教是指另一个村子,还是另一群人?”
直到下午我们参观了拉贡教堂,才恍然大悟,原来,扎西旺堆说的“天主教”,就是上盐井村,在澜沧江东岸,那里是藏族,很多人信仰天主教。
许是这个景区开放有些日子了,这里的人们看到外来的旅游者,既温和善良又波澜不惊。一位刚从盐田劳作回来的妇女主动跟我们拉起家常,她告诉我们,自己从八岁起就下盐田干活,那时的生活很苦,现在好多了。当我们问起她盐田的收入时,她说一家人的吃喝用度靠盐田可以维持,如果要办大事或有剩余,还要靠家里男人出外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