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南山寺

标签:
五台山南山寺南北朝佑国寺极乐寺影壁慈禧普济和尚山西旅游 |
分类: 旺猪走华北 |
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大寺,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阿房宫时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什么样,只在想象中了。不过,来到南山寺,不知不觉地想起了阿房宫。
南山寺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寺院是悬于陡峭山坡上的,我想象这种韵味是平地上的阿房宫所不具备的。
南山寺始创于梁重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
下三层的极乐寺有四处院落,以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和祖师堂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捻花示众”,为五台山同类雕塑作品中的精品。殿内还有汉白玉的送子观音和木雕十八臂观音菩萨,殿东西两侧为泥塑十八罗汉。
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顶部壁檐有砖雕。影壁上有一石刻对联:“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
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
台阶尽头立有高大的石牌楼,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中券洞上方的“南山寺信天由命”石刻匾额令人玩味。
石牌楼后面的建筑是大钟楼。钟楼分两层,下层是敦实的石建筑,上层是重檐木构建筑。下层门洞的拱券和门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图。钟楼背面门洞两旁,又有两个小门洞,内砌二十八层台阶,直通楼上。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有各种花草树木。高层的建筑上,涂金着彩,十分华丽。南山寺的大钟楼,石建和木建相结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诗词题字相结合,石雕和彩绘相结合,典型的混搭呦!
大钟楼左侧是一个院落,东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极乐寺”匾额,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数通。
当年释迦摩尼在印度灵鹫山讲法说禅,众弟子争相请教大法,佛祖顺手拿起一朵菠萝花,拈在手里,笑而不语。众弟子不解,佛祖何意,一时面面相觑,惟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微笑以对。佛祖遂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于迦叶。
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真如自在”四个字,上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笔恩赐”,下款为“大清光绪十八年谷旦”,慈禧的书法还是第一次看到,笔力刚健,颇具功力,皇太后不是吃素的。
五台山各大寺庙之内,历代皇帝所赐牌匾甚多,并不罕见,可慈禧这块牌匾因牵动着一段传奇故事。
“真如自在”是慈禧太后赠给南山寺住持普济和尚的题词,以此褒奖他兴建南山寺的功德。普济和尚,俗名李得胜,生于1850年,卒于1912年,直隶(河北省)宁晋县庞庄村人。清同治年间从军,屡立战功,被敕封为蓝翎守备。因不忍见血肉横飞,生灵涂炭,他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回到故乡,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五台山遁入空门,法名教化,号普济。他认真修持,废寝忘食,熟读经书,倒背如流。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到北京受县足戒,之后,又返回五台山发心重修寺院。在往后十几年的岁月中,他为化缘,足迹遍及直、鲁、晋、豫及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广度徒弟,普结善士,功德卓著,声名远播。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他被诏入京,慈禧太后在普济寺接见了他,并为其亲书“真如自在”四字,以示嘉奖。
在第二进大殿的正面大雄宝殿左侧,有一个窄过道,通入大殿后面的禅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后题写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迹与大殿木匾上的一样。
第二进院落和大殿前又有一高台建筑,样式与第一个高台建筑相同,有石雕三百六十幅,内容也与第一进院落略同。以“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等故事为代表。
第三进院落开始,还是同一样式的高台建筑,台壁上,有块1米见方的”福禄寿三星“浮雕。后高殿和两侧配房的石面上,有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还
“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坐南向北的配房石面上,有一幅
“松下问童”的浮雕,画面为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中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写意。
站在佑国寺最高层远眺五台中的四台,景致相当不错。北台还是白雪皑皑。
相关博文——那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