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林首创电脑管理北京市政
| 分类: 计算机史 |
原创: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1周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北京市的城市管理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数字城市的形象比比皆是。自然,仅仅靠装备是不能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还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还要有精神或者说是“人文”与“绿色”。
八十年代,北京市委楼顶安装了传送市政数据的特高频天线
更早一些的时候,北京地区的信息技术还在条件很差的时候,能够尽力利用简单的技术装备构成管理体系,靠的是就是知识和责任。北京的“数字城市”起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北京市科委派出代表团出国调研回来,提出了“城市管理的8个子系统”的一揽子方案。此时,市政管理委员会已经不声不响地开始探索计算机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操控这个设想的是管理委员会的总工程师徐继林。
徐继林总工程师
后来,热力服务数据也可以加入这个系统,传送到市政府。无线信号交替的在自来水和热力信号中切换,终端只是同一个电脑。其实,最困难的事还不是传输技术,而是在原有的热力系统中,监测中心只有汇集功能,没有为把数据上传留下“出口”。在原有设备中,创建网开一面个能提取数据的出口,花费了好大的气力。
西四,自来水公司的二楼,就是当年的监控中心,在这里汇集了全市供水动态。
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当年曾有26个下属部门,在徐总的领导下,为城市管理中的每个领域打造计算机应用的条件。其中,为清洁车辆场选定的是“车辆管理”,由于场领导的重视和负责技术的朱函永、庄明两位同志的全力配合,这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技术进步三等奖。
一个新的管理模式,一个实时数据传送渠道,开阔了管理者的眼界,助力于领导的决心。徐总经常请其他领导到他的办公室来观看介绍北京供水情况的这个屏幕,就算这些领导看过东京、纽约、伦敦的城市网络,此时也会有不同的心情。
记得八十年代,商业部门为北京市提出了蔬菜市场的监管方案,项目规模是1000万人民币加若干美元,完成覆盖北京农贸市场的“信息网络”。限于主持单位和主持人的水平,联接这些市场的并非无线信道,居然是要用一辆吉普车来“跑软盘”。此时,市科委已经知道了市政管委的“招术”,“跑盘”方案就没有被采纳,不然这辆汽车也会被收藏到北京信息化史的展台上。
数据规整,在当时可不是小事,许多项目的程序没有问题,实施起来就对不上号。宾馆的客房管理经常是清单和前台的房间钥匙对不上,知名食品厂的报表和库存也永远对不上号,经历了这个过程,管理信息化才逐步走上日程。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的市政管理领域却走在前面,这和徐继林同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徐继林,教授级高工,1924年5月出生,1943年,北京高级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1949年2月参加工作,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副经理;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工程师、副组长(负责编制北京城市供水规划);北京城市建设委员会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北京市环保局处长,北京市建委处长、副主任(负责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北京市科协委员、北京市供水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市政行业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市政行业评委会主任、北京市市政府顾问。1954—1955,曾赴波兰华沙市政设计院进修一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