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2019-01-01 20:12:05)
分类: 计算机史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63篇文章


陈芳允说卫星观测一共包括四个方面,其中三个是测控叫做TT&C,即跟踪、遥测和控制,还有就是通信。通信把各个系统、各个台站和中心联结在一起。当时除去有无线电通信之外,大量的通信,特别是数据传输只能使用明线,进行低速传输。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奖专家陈芳允

当时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是:“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我们都做到了。我做的是偏重于测控设备方面的工作,实际上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软件工作,如测量到后,计算卫星轨道,管理卫星的运行和控制执行某种任务等,也都需要在TT&T中做。

在关键的福建的闽西站,光学、雷达和多普勒三种方法都用上了,在南宁还使用了干涉仪。由于多普勒实时定轨需要多站观测,因此,在闽西、南宁、昆明和山东莱阳都装上了多普勒,根据多普勒数据可以定出卫星运行的轨道。雷达主要是用来测量距离和卫星角度的,跟踪卫星上的应答机,测量一段距离后,可以算出卫星轨道。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航天城展示的东方红卫星(备星)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世界各国都有明线,但使用明线长距离传输计算机数据,只有中国。


观测站点的选择,主要是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商量。因为还有卫星入轨后的第二圈,将经过中国西部边界附近的上空,大家认为这一次的观测也很重要。因为,这次测到就可以完全肯定卫星运行正常,同时,测量以后可以把轨道算得更加准确。因此,一致的意见是在新疆西部喀什设站点,并安装光学、多普勒和干涉仪等设备。卫星经过十多圈后,回到我国东部沿海上空,这时就靠东北和山东的站点了。卫星的测控中心设在西安,管理和指挥各站工作。各站测得的数据,经过通信线路送到中心,中心计算机综合各站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参数。需要为星做某种动作时,中心发出遥控指令,经过适当的测控站发往卫星。

在研制第一颗卫星时,地面系统考虑观测较多,没有控制。东方红一号上去就自动唱起了“东方红”,没有进行测控。

    196732日至4日,国防科委赵濂清、马水泉主持会议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方案进行复审,会议再次肯定了多普勒测速仪为基础、雷达保证初轨的方案,也肯定了在南方卫星入轨点地区布置4个多普勒测速仪站和一个雷达站,在长春、喀什、山东文登各布一个多普勒测速仪站点的台站布局方案。这一台站布局直到现在无大变化。

19674月开始组织北京,上海,武汉、成都4个短波多普勒测速仪站,对美国探险者号卫星进行跟踪观测。 

1966 年10 月,441-B 计算机运到基地,数据处理就以这台计算机为主进行,在“文革”的复杂环境中,441-B机也没有停机,一直运行,在完成发射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东方红”卫星发射是1970 年4 月24 日,中央专委责成总参布置有关军区,组织民兵昼夜守护通信线路。

孙秀岩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的轨道数据计算,十几个观测站的数据经过上千公里的电路传送、汇集,精确计算。

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范围数据传输和处理,从南到北,全程动用护线民兵60 万人,每棵电线杆下都站立了持枪战士和民兵,确保线路万无一失。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东方红卫星——六十万民兵护线(5)

保障卫星发射的广西护线女民兵。八一厂纪录片《宇宙高歌东方红》中的镜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广播电视局提供)

 

以前,护线民兵的镜头多次出现在照片和纪录片中,但是从来没有说明这是数据传输,一般人都认为仅仅是保障卫星发射的通信指挥,却不知道这是保障卫星轨道计算机数据的远程传输。发射期间要实时传输,线路必需保证万无一失,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没有数据存贮的可能,也没有线路的迂回和备用与自动转换,只有使用人工看护,以保障通信畅通不间断。

据说,这是周恩来总理批准,命令多个省军区组织民兵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也只有总理才能下此决心。

中心站:陕西西安;

监测站点:北京、上海,吉林、山东、湖北、福建、云南、广西、新疆。

向当年保障计算机数据传输线路畅通的通信兵部队和广大民兵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