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到国家图书馆,想借一册叶广芩的《去年天气旧亭台》,还提前利用最新的网络功能,查到这本书没有外借出去,就在北区外借阅览室306书架1层,一切都很完美吧?
我一般是不看小说的,当然对叶广芩还是很喜欢的,上月北京音乐台每天中午连播了这本书,不知为何在“回听”功能里,没有这本书。我有时中午外出,就没有听到,所以想借来看看叶作家是如何描写历史事件的。
等我换乘2次公交,到了图书馆,走了半里地,绕到北区北门,进入阅览室,看见六七位姐姐们正在倒腾书架,她们通常的任务是将读者归还的图书上架,放置到规定的位置。可今天赶上的是大调整,要给一批新书腾出地方。
事情就是这么巧,我到306架的时候,不早不晚,姐姐们刚刚把306架腾空了。我问她们,架上的书呢?她们说都向北挪移了。我将那边三个架子,上上下下每层一册册看过,木有!
国图,本来叶作家的书就不多,亭台似乎是仅仅可外借的一本。
人倒霉吧!这么完善的自动化,还是敌不过人的管理。姐姐们一边聊天,高高兴兴干活,一边倒腾乱了网络的大数据。
当然,她们还有一个扫描系统,有一个扫描板,逐一插入每架的书旁边,新的国书数据位置就可以出来。
那我要等到下一次去国图,才能找到《亭台》在那儿。
看来智慧城市是好事,可是一天24小时智慧要不间断才是真正的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