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半夜演示首台计算机

分类: 计算机史 |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35篇文章
从19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和紧急措施,南京大学也和京沪的科教单位同样,立即抓紧贯彻。当年派遣
上个世纪60年代调试成功了当时国家高等教育部所属高校的第一台计算机,实现了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程序;70年代分别主持了国产DJS-210中型计算机和XT-1操作系统等软件系统的研制;80年代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分布式系统ZCZ,培养出中国大陆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博士许满武。
1959年
南京大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购置了综合大学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惊动了全国高校代表,很值得回忆,从中看出中国人的计算机创业的路途是如何艰辛。
1961年南京大学向上海上海有线电厂(736)
1963年
这次聚会到会的多是计算机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大会,王绪宜介绍
大会准备了计算机程序操作演示,原定在闭幕式前一天晚上,后来临时改变在下午,可是因为机器不稳定,原先通过的程序无法正常运行,只得临时休会。科研处杨世杰让陈华生立即组织高手检修、调试;徐家福则邀请吴文达、唐珍等莫斯科大学旧友到家里招待用餐,然后送他们到住处休息,经紧急检修后午夜
半夜开机演示计算机运行,并非必需在晚间进行,而是赶巧碰上机器此刻“顺手”,谁也不能保证电子管的计算机何时能够稳定,来自全国的兄弟院校代表,多为重要人物,出门是要依照计划安排往返,不可能因为要等候计算机演示而延期返回。如果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演示大会,却没有计算机运行,南京大学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因此,就是计算机在夜间能够演示,也是一次成功的会议,组织者和具体承担者,都不会因此而丢脸。
凌晨,杨世杰率徐家福、陈华生去匡校长家汇报,匡校长说有惊无险,甚为欣喜。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运行环境十分脆弱,美国人的早期计算机只能维持15分钟,然后就要花费15分钟寻找故障位置,我们也同样要经历这个阶段,即使在工厂高标准筛选元器件,精心组装,依然如故;而用户接收安装机器并非可以开始运用,要有一个维修、调试和稳定的过程,开始运行之后,还要做好反复维修的保障。许多用户单位都总结了一个经验,一旦机器开始运行,即使题目做完,也不能停机休息,电路部件的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也会造成故障,下一次开机也可能会发生接触问题停机,或者根本不能启动。
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