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专业性和娱乐性

分类: 计算机史 |
十月份,微信网友都要向群主露一小脸。我在“计算机60年”的群里继往开来的介绍中,提出要突出“专业性”“学术性”。有朋友提问,是不是指深奥理论。我答,这个“专业性”所指当然不是发表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应用史,是单位和个人经历的往事与回忆,不是文学创作,不是每日每时都有人大量倾倒的“热门话题”,更不是现在时兴的连新闻都要包装的“娱乐性”(有的微信内容很实在,标题被人夸张,无法更改另论。)
祝贺全国取消移动电话漫游收费
那时,河北省不断要求将所属的13个县市的电话区号改为北京的“010”,而电信界一直保持沉默。作为早期参与长话计费的技术人员,我明确表示反对,又在博客中发言叙述,但文章还没捂热就被新浪删掉。一气之下,我将此意见放到工信部部长信箱,下个星期就得到了通信管理局的电话回复,肯定我的意见,并致感谢。当然这不是我唯一一次的成功建议,而是我向政府机构提出的合理建议后得到的唯一一次的直接回应,还邀我随时可去部机关访问、对话。仅以群众身份提出意见,也有回应,自然高兴。
科教界和社会上对专业性的理解,多停留在技术方面,一般认为要在大学或院所工作、学习,通过考评得到技术职称,就进入一个圈子。非此渠道人士,想进来发表点意见,多数情况是无人理采。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往往忽视了“专业性”的另外一个侧面,那就是系统性、社会性、参与性,或者综合一下说是软科学。 前几日有人发贴说见到国外80岁的老大妈也在读“量子科学”,医院护士也关注航天飞行器,我们这边自然也有。我见到的倒反其道而行之,有技术专业女士转而回归儿时梦想,开始研究“芭蕾舞”、手风琴和美声唱法等等……也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化。
更改区号“010”,是一种社会需求,应当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现在彻底取消漫游费,真是一个好办法。每时每刻出现的诉求,有的正确;有的只是一时一地部分人的需要,实施起来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专业部门特别是媒体人士都要听取、思索,再表态为好。
年轻时没有成为专业演员,也能研究舞蹈史
回顾中国的科技史,特别是正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进程,史实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录研制过的设备型号、性能,或者是哪些科学家的功绩,更多、更深刻地还应研究当年的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经验与教训。虽然早年的设备和现在相比,在性能上远不在一个等级。但在当年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敢于大跨度地制定前进目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攻关,十年时间,前辈们用双手做出上千台电子计算机,培养了上万名专业大学生,完成了国家急需的,高难度的诸多课题,这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科学态度,应当让后人了解和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我说的专业性,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