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计算机》记录台湾人物

标签:
台湾计算机 |
分类: 计算机史 |
2010年12月13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美国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HM)为记录台湾地区对全球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信息应用普及的贡献,决定制作台湾计算机产业“口述历史”专辑。
CHM预定要记录的有施振荣、郭台铭、张俊彦、施敏、张忠谋、曹兴诚、施崇棠、林百里、蔡明介和苗丰强等十位“先驱人物”。报道说他们代表了过去三四十年间推动计算机产业发展,使台湾成为全球计算机“生产王国”的过程,让计算机更轻薄短小多出自他们的独特贡献。
美国尤其是硅谷任何新创意几乎都依靠在台湾地区大量生产上市,台湾在全球供应链后半段的精彩表现举世瞩目,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适逢世界计算机潮流兴起,台湾以自身的有利条件得到大展身手的机会,三年时光过去,在新闻上还没有见到这家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一批知名学者和科技型企业家的介入与努力,也有经济界和管理人士的推动,台湾地区逐步形成面向全球的商品市场和应用市场,成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基地。80年代,神通、宏碁等前赴后继,接踵而来的企业和源源不断的电子产品,使整个行业获得丰厚利润和显赫声名。
要全面解读台湾的电脑事业,不仅要将台湾的电子行业放到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解析,也要记录海峡两岸资源互补、携手发展、共创辉煌的历程。研究台湾电脑历史当然离不开电脑与半导体科学家,还有不同时期的创业者,更有一大批经济界人士。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列举的只是一个简短的队列,从台湾的发展速度、电脑产业的规模和应用范围,都应当有更长的队列。要记载他们的经历、学历、创业贡献与体会。
大陆和台湾的电脑交流是广泛和深入的,除去大量的产品、部件和器件交易,许多大陆用户的使用感受也为台湾厂商吸收。
当大陆的电脑用户从几万快速上升到几十万、几百万之时,谁能够忽略这些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呢?就是一个键盘、一个鼠标,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加到一起也要有一个极具规模的生产线来运作,企业本身就需要一个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体系。许多用户都赞赏台湾和香港厂商的反应速度,用户想到的,他们不仅也能想到,还能很快做到。台湾有足够的资本,然而电脑从业人士的辛苦并非是资本能够替代的,这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和责任。
朱邦复先生于1976年创制的“仓颉输入法”,最早解决了繁体汉字的输入和输出,也为大陆人士知晓,声名远扬,不光是众多的输入法爱好者,还有购置了原装机或是来料组装电脑的用户,也会看到繁体汉字输入方法。
台湾电脑界还有一位怀抱梦想、创业不息并与大陆往来密切的青年企业家。他就是温世仁,1948年1月21日生,1970年于台湾大学电机研究所毕业,1971年与林百里共同研制成台湾首部计算器,创建企业任厂长、总经理,至1988年任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2003年12月4日去世。
温世仁历经台湾的农村、工厂和网络服务,熟知经济发展轨迹。他立志协助祖国西部农村发展,到甘肃黄羊川访问、考察一年,2002年成立千乡万才公司,理想是协助大陆1000个穷困乡镇,利用远程教学,进行网络及电子商务培育,“千乡万才”计划,已成传奇与典范。为纪念并表彰温世仁对社会服务和建立电脑网络推动数字化学习的贡献,一颗小行星145545被命名为“温世仁Wensay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