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学院和东方红卫星上天(下)

标签:
东方红卫星数据通信调制解调器酒仙桥 |
分类: 计算机史 |
参与701工程,为东方红卫星发射作出贡献
1964年,邮电部配合中国首颗“东方红”卫星工程的数据通信设备研究,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北京邮电学院、邮电508厂联合研制多种速率的有线和无线调制解调器、自动均衡器和相应的前向纠错的差错控制器。
1965年,邮电部6401工程成立第10大队,在北京邮电学院研发有线600/1200比特/秒数传机,有线系蔡长年主任和无线系主任周炯磐两位教授领导了方案设计和审定,组织技术攻关。调制解调器采用四相差分调制技术,使用磁芯晶体管逻辑电路实现纠错编码,年底完成实验性样机。
1966年5月3日,国防科委成立了卫星观测系统管理局筹备处,代号701工程处。701工程处向邮电部(后为国家电信总局)下达任务,要建立卫星地面测控数据传输网络,提供有线150、600/1200、4800和无线150、600/1200比特/秒数传机等测控设备。
邮电学院、邮电研究院教师、科技人员和酒泉基地部队人员在北京酒仙桥邮电器材厂研制中国最早的调制解调器。
在2000公里明线线路上传输卫星轨道数据,出动60万民兵看护线路。
11月,在北京邮电学院集中有线系教工和二十多位应届毕业生、邮电部研究院、邮电部设计院、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北京长途电信局和北京邮电器材(506)厂的技术人员,为701工程研发数传机。
1967、1968年,工程组和东风基地人员合作陆续完成数传机的研发、科研性样机、信道实验测试和小批生产,在“文革”混乱中排除干扰,按时完成任务。有线、无线数传机先后安装在东风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长春、莱阳、福建沙县、海南、拉萨、喀什、库尔勒、怀化、宣化等卫星测控站和渭南、华县等移动测控站。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地面数据传输任务圆满完成。1978年,三项数据设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作者为1959级校友,根据《溯源中国计算机》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