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论文:中国计算机历史的口述拼接
(2019-06-15 11:48:28)
标签:
杂谈 |
2015年12月13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举行,
中国计算机史研究学者徐祖哲提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口述拼接”》
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几乎都离不开前人创建的基础。生命短暂,活动地域有限,人们看不到过往时代,看不全“天下大观”,也难于将自己的经历留传。网络和多媒体工具普及之后,将留存在不同群体脑海中的社会记忆通过“口述”,“固化”保存、修史,填补了近代和当代历史的诸多空白。
科技史,尤其是像计算机这样的重大项目,并非是个人的经历和奉献,它还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未曾听说的决策经过与创新组织。追溯历史,要融合当事人、知情人的经历与见证,要与档案和实物对照,方能汇成一真实、准确,有内涵、有深度的历史过程。
许多史实在其萌芽或许在始发之时并非就是引人注目的事件,不仅档案欠缺,缺少文字和照片记录。当事人在日后回忆时,对于日期、参与人、内容与过程多有遗漏甚至差错,至于决策理由或是进程变动就更难寻。在口述访谈时往往要多次反复,寻觅相关证物,为当事人提供时间和坐标,使回忆清晰起来。
中国计算机的起始时间是1952年,依据档案材料和我获得的口述记录交互映证,使具体起步时间比此前认为的提前了3个月。
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起点,就是通过人员工作的细节来锁定的。闵乃大和夏培肃他们,各有自己的起点,而工作时间和工资给付的时间,都有物证。
一些“首次完成”的说法,经常会加入前缀或后缀。就计算机来说,生产的每一台都是特定的“首次”。比如是今天的首台,上午的首台,等等……如此扩展的结果,反而消除了“首次”的概念,削弱,否定的是历史和传承。
历史描述出现偏移或差错,必需依靠档案和史料来校正,当事人、知情人也是重要的证言提供者,他们的“口述”快捷、灵活,更具力量。
历史是科学、历史是社会的记录,它不属于任何个人,史学家有“孤证不采”的规矩,但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后续事件往往会在无意中否定了“先前”。
三、“口述”挖掘历史实质
由于历史原因,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极少透露,一些知情人的传闻是似而非,因而在口述访谈时,要仔细辨别,挖掘实质,尤其是事件起因变化与参与人员都要紧扣主题,才能突现“口述价值”,简短话语深刻反映出历史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