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不光是出售的问题,作者要写好书也很不容易,许多粗制滥造的“快餐书”没有阅读和收藏价值,好书又费时间、费精力,还容易盗版。就是花费多年写好了一本书,稿费低下不说,还
要按照1个月收取个人所得税,最后,作者可能根本就没有稿费,而要资助出版社出书(书号费用还是由作者负担)。
不管怎么说,一个民族,还是要有人写书,有说写历史、科学和文化,要有大批读书的居民。作者于6月4日上午,在北京东城美术馆三联书店看书,这里24小时营业,还有许多座位方便读者。

美术馆东边,离我的小学——原隆福寺街小学,只有150米。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吧?

书台一角


不是餐厅是书店,读书的人很专注。

读书的不少是年轻人,买书的中老年人多,孩子妈妈多。
曾经全国最大的南京新华书店开始升级改造。
自3月6日起,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停业4个月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这家书店已有31年历史,曾是全国最大的新华书店。当年开业之日,书店一天内接待了4万多名热爱读书的市民,销售额达3万多元(合2万多斤猪肉呀!),创全国之最。
回顾当年,书架被人潮挤翻
1983年,一座56米高的大楼在南京新街口拔地而起,就是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这座地下2层、地上13层的书店,是当时江苏最高最大的新华书店,也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新华书店。
“时任南京市市长张耀华为书店剪彩,书店里人山人海。当时,书的品种不过两万种,但读者热情高涨,几排书架都被挤翻了,书店被迫关门1小时,再继续营业。开业当天共接待4万多人”陈寿康说,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3月5日,这是改造前最后一天营业,书店里仍有不少读者在看书。20世纪80至90年代是市民买书的高峰期,进入21世纪后,买书的人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别说买书了,连看书的人都少了两三成。
造成实体书店经营困境的,除了日益增加的成本外,更多的是网络书店的冲击、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书目的鱼龙混杂。
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年阅读量仅为4.39本;相比之下,电子阅读量则明显上升,增幅达65.5%。(摘录光明日报3月11日13版“书途何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