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候队列看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
标签:
排队作者卖书等候小农经济it |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


30年的突出进步就是排队错落有致,绝对不会如当年安装电话的队列,两者之间难于再放置一份报纸,没有一点点空间,也不论是男是女。


大约要等2小时,隔天还是后来者,继续排队。


天不太热,学生素质不错,还没有一位晕厥倒地的人。

一位保安象征性地看看就行。看了两部农村的专题电视片,知道农村孩子上学之难,保安说不定也参加过高考,大概差的分数不多。

幸好不是急诊,是体检。

只有跳出“三界”,以更高的视角观察,才会想到,至少10多年了,咋不弄个排队软件上网呢?每当队列少于30人,立刻通知下一组到医院——跟上队列,算是“虚拟排队”。
中国计算机的早期起源,源自科学家的高瞻远瞩。
现在,大家都看分数,上学、读博、就业,其实谁看你的创新思维呢?
博主辛辛苦苦呼吁“纪念中国计算机的起源”,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为上网,上博,当然不算术本事了,要从社会需求导出技术创新。
问题是,我们在汽车时代,智能手机时代,许多事如同体检,还是小农思维模式,也不看重排队消耗的时间。
我们有先进的图书信息系统,从出版署到新华书店,还有物流体系,可是,出版社还是要求许多作者如同清朝、明朝时候那样,自己写书“自己发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