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商业化引发村名消亡

标签:
昌平公交乡村文化杂谈 |
分类: 创新管理与市场 |
社会的商业化要以乡村历史文化消失为代价吗?
昌平区兴寿镇桃峪口村的地名正在被蚕食!
从昌平通往怀柔大道上的公交车站从桃峪口村变身为“桃峪山庄”,路口的村名大水泥牌已经消失。
这是2008年的照片,现在水泥村牌已经木有了,实际上的路牌要小一些,村口路牌的历史照片还没有找到。
城镇化还没有全面完成,乡村历史记忆已经在消亡!这是今天的路口。
这是郊县的一条重要通道。
桃峪山庄?公交车站,难道是居民都上山居住了?有山大王吗?今天是叫投资人。历史在改写了吗?
桃峪口,桃下路、桃西路,是一幅诗情画意的桃源,有诗意,有关联,这才叫地名。
用一堆各不相干的“商业词汇”,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的资源就消失殆尽!几百年的祖屋搬迁,难道连祖辈的语汇也不保留吗?何况桃峪口村有3500户,1万居民;桃林村更大,居民都要住进度假村吗?他们仅剩余的一点记忆权益,也不能够维护吗?县乡镇的名称是民族和国家的资源,而商业服务是变动的,要是山庄易手,度假村关张,此地如何称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