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北京地铁6号线、8号线南段、9号线北段、10号线二期4条线路开通运营,北京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442公里。
根据国际惯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400公里,即意味着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网络化运营时代。但是由于北京地铁路网是一种“复制”地面道路“横平竖直”的格式,使得路网效率有限,与地面运力互补的能力也有限。
北京地铁在路网规划上似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地铁与市区主要道路“重叠”,没有发挥不同层面上的运力优势,双方互补。
地铁路网的走向当然要参照地面路网,但是绝对不要用和地面交通规划同样的思维去安排地铁路线规划。相对比较,动物园地铁每逢节日,孩子父母想乘坐地铁去看猴子时,不仅地面公交不停车,地下也封闭地铁车站,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地铁线路规划,一直很神秘,几次公布规划之后,本地居民意见纷纷,如天通苑,几千群众反映多时,最后新增加的天通苑车站的乘客反而多于原规划的车站的情况,可见规划赶不上当地群众的见解。
还有一个大问题,北京西客站的地铁区间是一个“短线”,让旅客上车没有几站就要带行李“换乘”,车上和站台秩序维护都是问题。在大城市中似乎只有西客站的地铁路径如此。
地下交通没有必要与地面横平竖直的道路对应。可以发挥地下捷径取直的优势,直斜交互,不仅减少在城市里大量“对角线”出行乘客的里程,也减少地铁负载,减少乘客换乘次数,使路网更加合理。
当然,可以实施下一代地铁“线轨分离”的办法,让新线路在现有的固定路由的轨道上“跨轨运行”,也可减少换乘,并实现同站台换乘。但是,毕竟“直角边”的运送方式,不如“斜边”捷径。

提出建设新线的建议:(见下图红蓝绿黑粉的5条线示意)
1,西客站——望京:通过南礼士路-西四-安定门;
2,香山——新国展:通过西二旗-回龙观-天通苑;
3,颐和园——宋家庄:通过动物园-西单-宣武门;
4,圆明园——亦庄:通过知春路-积水潭-美术馆-东单-潘家园。
5,上地——通州区:通过奥运村、四环、三元桥。
(北京市的规划说,高科技放在西北新区,工业区在亦庄,可以减少职工上下班,难道科技和工业界的人不能通婚吗?50年代就有多个城市的钢铁厂和纺织厂分别在东西郊区,工人成家后带来上班困难,尤其是女职工带着孩子跨越城市上托儿所。本人亲眼目睹酒仙桥女工多人如此从城里挤车带孩子上下班。)
适当安排这种捷径走向,不仅疏导了大流量的乘客,连接新建小区,有效地缓解地面交通,做到开车不如乘地铁,减少了城市的污染。我的路线意见只是示意,如果大家都来讨论,一定会改进地铁规划的水平。
新线要克服了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动物园每逢节日关闭的问题。因为地铁走向不沿主要街道,车站位置有选择余地,应当避免再出现景点车站在节日就关闭的情况。
有人会问,建设市区新线,有必要吗?我以为,很有必要,但是如何走向,是百年大计,要慎重研究。
北京市曾经有一个设想,在繁忙的一号线下面再建一条复线,以分流乘客。我认为分流是必要的,但是,是否只有一个重复的方案,难道走(斜边)捷径不是也能够分流吗?这种大投资要仔细盘算啊!
本人抛砖引玉,欢迎天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乘客都来参加讨论。

点击地图看特大线路图
资料:
2013年将开通的24公里地铁包括10号线打通最后2.4公里实现环状贯通、便于昌平居民换乘8号线的昌八联络线、直接服务于园博会的14号线西段等。
其中14号线西段张郭庄站至西局站全长12公里,这条新线北京地铁将首次采用大容量A型列车;而今年上半年10号线最后2.4公里的断点将被打通。尤其三环新城、丰管路一带前往中关村上班的居民,出行便捷度会极大改善。
此外,长6.3公里的昌八联络线,开通后将吸引昌平线客流和回龙观北部大批居民改乘8号线进城,以缓解13号线西段的压力;8号线南段将继续从鼓楼大街延伸至中国美术馆,届时在南锣鼓巷站可换乘东西向干线6号线,对13号线的分流作用更明显。昌平线、8号线与全市轨道交通网的联系将更紧密。http://img.hexun.com/home/hx.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