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Heidi 的博文:参观奥地利议会大厦
(2012-03-21 17:14:15)
标签:
维也纳奥地利议会旅行杂谈 |
分类: 国外旅游 |
转载前言
我也到过奥地利的这个议会大厦,没有见到森严的警卫,随随便便就推门入内,直抵前台。当日有会议似乎没有普遍开放,只有预先获得证件的人士可以入场。因为“胆小”,没有在这个前厅拍照。见到
Heidi
的博文,似乎又回到维也纳,得到她的允许我转载此博。谢谢Heidi。
为了庆祝国际妇女节,昨天我和我的女士朋友们一起,有幸参观了奥地利议会大厦。吸引人不仅是精美壮观的建筑本身,更在于民主政权的内涵——自由、平等、参与。
当天我们参观时,在会议厅里正在召开财政方面的会议,解说的奥方女士告诉我们,允许从外围参观,也可透过玻璃拍照,只是不要开闪光灯。并且告诉我们,他们的财长就是一位女士。在开会时允许从外面参观?这一点真是不容易,也正说明了民主国家政权远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神秘和高高在上。
位于维也纳环城大道的奥地利议会大厦,是由建筑设计师Theophil
Hansen于1874-1884年间受命建造的。Hansen先生的设计构想体现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为了象征古希腊是“民主的摇篮”,这种建筑风格据解说人解释叫做历史主义。
议会大厦由两间会议大厅和中心建筑列柱大厅相通。建设之初为帝国议会所在地,所以建筑反映了1861年颁布《二月特许令》所制定的帝国议会结构。此议会由两个院组成——下议院和贵族院。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造成了右侧后两个柱子的严重损坏。直到1956年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基本上做到了忠于原状的修复。
上图中的各种颜色的座位表明了现在奥地利政府中各个政党在议会中所占的席位。
当年奥匈帝国的版图有多大相信很多朋友都略有耳闻。那时候开会没有翻译,但是只使用一种官方语言——德语,但是很多来自其它地区的代表听不懂德语,他们就通过推桌子上的小拉板或扬洒墨水瓶子制造出刺耳的噪音来表示抗议。看来西方的“民主”由来以久了,哈哈哈。
上图中的包厢据解释为:当年为参加贵族院活动的皇帝准备的,但是皇帝本人却一次也没有来过。看来,无论在哪里,“民主与自由”权利的履行与贯彻也只是相对的,只针对某些人,而不是所有人。
多日不见了,我也出来露一小脸。呵呵
后来参加了女副议长为女性朋友们举行的招待会,这是来自第九中学的学生在表演小合唱。
看到腰间插的棒棒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