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行: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下)
标签:
南京抗日日本鬼子轰炸航空飞行员杂谈 |
分类: 抗战八年与军事 |

当年的碑。
公墓占地50亩,是由民国时期的军政部航空署于1932年8月开始建设的。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
美国志愿航空队及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23战斗机大队、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第二十航空队在华援助抗日期间,共击落敌机2091架。中美开辟的“驼峰航线”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空运,它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创举。通过“驼峰空运”的物资72.5万吨,人员33477人,飞行总时间达到150万小时。驼峰航线因气象条件恶劣,地形复杂,缺少导航和其它保障,又有敌机拦截,故称为“死亡航线”,损失飞机达514架,遇难飞行员1000多名。
3000多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离我们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们为正义而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纪念碑主碑高15米,是由两个连得很近的碑以45度构成,中间形成的一条窄缝,给人以紧张感,以示战争之激烈。它形似机两翼,又如两把尖刀,在它的平面和立面构成两个“V”字,碑的颜色为浅红色花岗岩,这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和对烈士的怀念。主碑左面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中文碑名,是张爱萍将军题写;右面则是英文碑名,充分体现此碑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主碑底部的四面,有2.4米高的浮雕,把中外抗日航空烈士英雄形象和高耸入云的山峰融为一体,较为具体地表现了抗日航空英雄们最有代表性的战绩。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共出动飞机21597次,击落敌机599架,击伤敌机110架,炸毁敌机627架,炸伤敌机120架,击沉击伤敌舰、船8013艘,炸毁炸伤敌坦克、军车8456辆。中国空军共损失飞机2468架,牺牲和遇难6164人。





公墓外边的大道连接的是今天的和平生活,不要忘记民族英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