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购物时,听摊贩抱怨说,6平方米的隔间,每月管理费要1000元,我们大院有几个大食堂,还有餐厅,许多人在单位用餐,购物做饭的人不多,所以摊贩负担沉重。

这不是我们大院,是网上的。要是拍照,得偷拍。
我有好多博文选题内容,有许多精采照片还没有用,但是写那种博文要花时间,要修照片,今天晚了,不说正题,顺便简单扯扯摊位管理费。
因为下午想到这事,就在周边数了一下,又在买报纸时,看了小区大图,我们小区高楼、老楼共3500户,在一个大棚下,有食品蔬菜类25个摊位,是半开放的,没有常设管理员的小型社区服务区。
另外还有约10家出售加工食品、饮料的小摊。(不含两个小超市和几家餐厅)估算了一下,35家食品摊位,每摊全年要12000元,(全是外地农民售货,另外还要交纳租住费用,平均每人至少300元,两口600元是最差的住房),年总计42万元。
3500户平均每户分摊120元,考虑到因为物价和消费走向,大约最多也就1/3的居民在这购物,实际上购货家庭要分摊360元,大约每天为1元。
以前,北京大院的商贩管理费很低,主要是居委会收点钱用于清洁,现在房地产拉动了所有成本,大院物业管理收取的42万元,多数实际出自本院居民,收益归了物业集团,但是他们并不保证商贩的货真价实的服务,所以管理费的去向令人生疑。
多数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养育的是原单位的后勤人员,摇身一变成了“三产”。按照平方米计算,大约每平方米地皮每日的管理费为5元,还属非纳税收入,也不算商业经营性收入。
大城市除去正规商业和超市,总是要有诸多小型市场,现在收费的单位有,收费逐年上涨,但是服务的规范和责任没有。而且,增加的是居民的负担,造成物价的“就地上扬”。所以大部分居民是外出到周边超市购物,本院市场商品的价格逐步上升,否则这些农村来的人员管理费、租住住房、孩子上学的费用难于忍受。政府花费很大力气在抑制菜价,国务院忙于关注生产、高速路物流和批发市场,实际上末端也是要关注的。要是从每天销售的可怜的蔬菜重量来核算,其“增值”,也很可观。假定每个摊位出售100斤菜(两大筐),每斤交纳的管理费为3角。
如果按照北京市目前平均用工工资1600元,那这一个摊位等于要出动半个物业的人在整天服务,其实人是没有出现,一切增值都是房地产,这就是城市经济的微观模型。
今天上午参加了北京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北京工业半年完成任务情况不大好,电子信息下降9.7%。

今天上午博主拍照的照片。

开会之前

玻璃反光。
据企业测算,每个软件开发人员成本达到18000元/月,政府方面认为有这多吗?,细细一算也真不容易,几位老总和律师事务所都叫苦,日子有点难。低工资的岗位,根本招聘不到员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