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酒仙桥(二):让包豪斯留在北京

标签:
798酒仙桥包豪斯有线电厂计算机电子工业杂谈 |
分类: 计算机史 |
718厂有幸由尊崇魏玛包豪斯学派主张的德绍设计院负责设计:实用、简洁、明朗、灵活,厂内建筑一律采用包豪斯风格,设计指标能够承受8级地震。
称为“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在上世纪20年代出现,“Bauhaus”是格罗披乌斯建筑大师生造出来的,由德语Hausbau(建设)音节倒置而成。它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798遗留的包豪斯建筑
柏林包豪斯博物馆
柏林包豪斯博物馆入口
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称“设计学院”,又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参观了柏林包豪斯博物馆,才知道包豪斯是一个学派。今天,一个从事设计、装修的跨国企业也叫包豪斯,在德国、奥地利、捷克各地随处可见。
“718”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有“包豪斯”风格的六七处锯齿形屋顶厂房,这种厂房屋顶为弧状,薄壳最薄之处只有6厘米。“窗户全部朝北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反射光,有助于保持室内光线的均匀和稳定,而从视觉感受来看,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这是韩伯平的解说。
苏联人对德国的设计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建造如此强悍的厂房是一种资源浪费,更不赞成德国人的建筑设计风格。苏联人主张艺术和技术结合,以为在建筑上添加民族装饰就是时尚风格,这样做如同欧式古典很美观,但造价也高。由于中方专家罗沛霖的坚持,认可了德国人的设计,才有现在大家见到的798建筑。
2005年,北京市政府根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提出的保护建议,将这里718的几个分厂的锯齿厂房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留。包豪斯建筑群依然耸立着,它们保留着一个城市的工业记忆和创业者的精神。
“718、774和738三个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是由北京建筑工程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时任北京市委工业部军工处处长,后任副市长的韩伯平说。他当时住扎在工地,协调建设单位之间和与北京市的各种关系。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施工可不容易,何况许多建筑工人实为农民招工,复原战士参军前也多为农民。教会工人盖锯齿形屋顶的人,是东德专家拉力希。他不光描画图纸,还指导工人在平地上用木板搭出一个实景屋顶模型,搭了拆,拆了搭,直到大家对拱形结构烂熟于心了,拉力希就跟他们一起登上脚手架。
施工正值盛夏,翻译殷公信跟着拉力希爬到屋顶督战,专家站在跳板之间,手把手教工人现浇混凝土,样块达不到受力标准就要重来!
到欧洲参观之后,见到遍地耸立的教堂、皇宫,才知道拱形建筑是他们的拿手好戏,718的拱顶只是柱状,人家的教堂可多数是球形拱顶,别说高二三十米,就是130米,200米高度,也是小菜一碟。
登上“798”一个餐厅的跃层,手触薄壳屋顶,抬头细看,弧形一丝不苟,模板痕迹历历在目,拱顶显示着力量,表达着精巧,承受着时光考验。
德国德绍包豪斯学院
包豪斯学院内部的工业展示
维也纳街头上的包豪斯建筑企业牌匾
当时,北京水源丰富,流沙一现,地下水就像喷泉一样涌出,拉力希半夜从北京饭店赶到现场,指导工人用干水泥压制地下水,厂房基础才不会东倒西歪。
拉力希和中国工人交上了好朋友,他回国时,涌到西苑机场送行的二建工人,比738厂职工还多,工人们送给他一套斧刨手工工具,纪念共事岁月。
从只能建筑二三层民居的建筑小工,盖过锯齿厂房之后,变身现代建筑工人,3年之后,北京十大建筑就在他们手下创造出来,这是酒仙桥的附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