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访谈:中国计算机初创

(2010-06-03 23:14:37)
标签:

信息化

电子管

计算机

计算所

史料

清华大学

创业

it

分类: 计算机史

光明讲坛:徐祖哲谈中国计算机初创

 

摘要: 2010年6月3日 光明网-光明讲坛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 欢迎收看 链接:视频播放: 徐祖哲谈中国早期计算机研究与开发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光明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光明讲坛》,我是节目主持人王莉。 中国计算机有着辉煌的历史,从上世纪 60

2010年6月3日,光明网-光明讲坛,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访谈,

欢迎收看链接:视频播放:

徐祖哲谈中国早期计算机研究与开发

 

 光明访谈:中国计算机初创

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
   
光明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光明讲坛》,我是节目主持人王莉。
   
中国计算机有着辉煌的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计算机就在两弹一星和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这些计算机已经逐渐变得无人知晓,那些先辈艰苦卓越的创业历程更是鲜为人知。中国计算机的历史几乎成为了一本只有书皮和书名,没有书页和内容的书。但是历史不乏记录者,今天我们就请到了这样一位记录者,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先生,徐先生您好。

【徐祖哲】
   
你好,大家好。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非常经典和辉煌的过程

【主持人】
   
徐先生您从2006年就开始组织编写了《目穿长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片断材料,以及在航天、电信、石油、铁道、电子、城市、农业、工业的计算机应用,记录了北京有线电厂和北京、天津计算机工业的贡献和有关领导、专家和科技人员的经历,内容包含了两百余张照片资料,其中涉及了五百余人的活动。那徐先生,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想到要编写这样一本书呢?

【徐祖哲】
   
是这样的。《目穿长路》是我们给主管部门领导和一些专家做的汇报图册,因为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很多人对早期的历史并不清楚,所以我们一方面想更多地来抢救、收集这些历史材料,同时也要把这些材料的片断汇集起来,先向各方面介绍、宣传,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重视。

【主持人】
   
在计算机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很多人不重视这样一个史料的收集,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徐祖哲】
   
计算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新换代非常快,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不断升级换代上面,大家只看到了现在和未来,根据我们的了解,计算机在美国和欧洲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发展,在中国,虽然我们晚了一步,但是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也有一个非常经典和辉煌的过程,有将近一两万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功勋大师和科技人员的贡献。

 

【主持人】
   
您能说说在计算机发展过程当中有哪些重大的事件吗?

【徐祖哲】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早期有两步。第一步,从计算机科学开始。第二步,从科学过渡到产业化。这个时间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1952年华罗庚先生提出要搞计算机,并且他亲手组建了第一个计算机组,195313日在中科院数学所正式开始工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主持人】
   
那这些计算机平时都是用在什么方面呢?很多人都觉得只用在军事上,都是保密的。

【徐祖哲】
   
实际上当时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为了国防,大家知道计算机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从更广的视野来看,1954年在《光明日报》、1955年在《人民日报》上各发表了中国介绍计算机的第一篇文章,当时很多科学家就提出计算机和以前任何发明不同,以前的发明是为了减轻或者是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计算机可以减轻或者替代、减少脑力劳动,这在50年前就认识到了,而且正式写成文章发表。

【主持人】
   
那在使用过程当中,最广泛使用的应该是什么呢?

【徐祖哲】
   
计算机,可以这么说,早期来说主要是用在科研、教育和军事单位,这大约从上世纪50年代,具体说从1958年开始,我们有了第一台计算机。真正展开应用是在70年代初期,随着当时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我们有了自己的国产计算机,大约生产规模达到2000多台。计算机应用最成熟的是在1965年做的晶体管计算机,最好的一台,一直用到1991年,26年,而且使用了37000小时,为国家军事做了重大的贡献。另外,稍后一点,60年代、70年代的计算机都能够做到将近使用十万小时,或是使用了1314年,不光是因为设计合理,我们也重视维护,不断升级、不断改造,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升级、改造的过程。当然产业化规模做的最好的项目还是我们的激光照排,中国人终于把汉字的使用,由自己来突破了,这是王选先生的贡献。

我们不应该忘记走出第一步的人

【主持人】
   
这是《目穿长路》的一个封面照片,您能不能介绍一

 

 

 

下为什么选用这样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里面的人物是谁,是哪些人?

【徐祖哲】
   
以前总结计算机都是谈设备,或者谈应用,我们的思路就是要关注决策、创造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在198561日正式成为一级学会,以前是电子学会的一部分。我们就找到了一张当时开会的合影,把这张照片中间一段拿下来,但是很遗憾我们一直询问了二百多位业内人士,一直到《目穿长路》印出来之后,才把这些科学家的名字都对应上了,有些人已经被大家淡忘了,有的去世了,或者在外地,一直到现在都找不到他们的照片和资料。

【主持人】
   
您能介绍一下这本书里面一些主要内容?

【徐祖哲】
   
主要方面,作为一个汇报图册,想从计算机开始,由两位功勋大师,华罗庚跟钱三强,两位大师级的人士开始决策,从这起步,然后把计算机变成产业,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拍板,并且采取四项紧急措施,把计算机、自动化、微电子、半导体,四个学科跟产业结合起来快速发展。我们就是从国家决策,建立单位,培养人,做设备,搞应用,按照这个过程把前二三十年能找到的做出主要贡献的人或一些重大事件,把它们的照片汇集起来,使大家能够简略地了解当时的发展。这个图册印出来以后,有上千人看了以后都非常惊讶,想不到中国有这么伟大的,使人非常赞叹的经历,都没想到有这么经典的创造,同时也感觉到这些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

【主持人】
   
这些资料的收集是不是很困难,您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收集这些资料的?

【徐祖哲】
   
在我们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可能绝大部分人,甚至十个人有九个半都说这是好事,但是都认为做不到,因为文革的时候毁了很多资料,咱们现在老机器设备基本上都没有了,荡然无存,而且当时因为工作保密的关系,很多东西并没有做记录,连照片都非常少,所以费了很大努力,现在我们拜访了三百多位前辈,找到将近三千张老照片,其中有很多都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

【主持人】
   
您认为这其中最珍贵的资料有哪些,您能介绍一些吗?

【徐祖哲】
   
最珍贵的照片在图册印完之后才找到的,我认为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就是大约在1954年到1955年原子能研究所,当时是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这个所的大楼,也就是中关村第一楼,是在1951年底开始盖,用了两年时间,六层钢筋水泥的大楼,现在这个楼还在化学所的东南方向。当时有一百多位原子能和计算机方面的科学家,在这个楼的南面照了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了当时隐姓埋名的邓稼先,钱三强等,原子能方面的有赵忠尧赵先生这些知名科学家,另外也有我们计算机的,当时很年轻的,一位是夏培肃院士,还有吴几康先生,还有范新弼先生,这说明计算机为原子能做出的贡献,也说明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们的友谊。

【主持人】
   
那在资料收集过程当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徐祖哲】
   
几乎每找到一个科学家的事迹,都有很经典的故事,如果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话,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闵乃大先生,我找到了他很多的材料,闵先生实际上和季羡林,季先生有类似的经历,30年代到德国留学,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学术上卓有贡献,但是因为打仗回不来了,二战结束之后,他到美国讲学,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然后就回到北京,在清华大学任教,一直到1951年华罗庚先生回来以后,华先生找到他并邀请他来出任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当时计算机组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位是夏培肃院士和王传英先生,王传英后来专门弄原子能,没有在计算机领域。从那三个人开始,咱们现在有了成千上万个计算机单位,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忘记走出第一步的人。(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